2017-2018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练习 岳麓版选修1.docVIP

2017-2018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练习 岳麓版选修1.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2018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练习 岳麓版选修1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基础夯实 1.在展示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时,一名高中生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是5世纪中国北部地区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下列各项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割据混战局面 ②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趋势 ③中原先进文化对鲜卑贵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④社会矛盾激化,影响北魏的统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①②为改革准备了条件,③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在动力,④迫使北魏当权者改变统治方式。 答案:A 2.《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 A.改变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解析:结合材料中所提及的“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等信息可以判断,题目中“这一制度”是指均田制,结合均田制的有关史实可知,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 答案:C 3.移风易俗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影响: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解析:本题涉及对“民族融合”这一概念的理解,汉化政策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鲜卑族逐渐融入中华民族之中,不应该理解为衰落消亡。A、B、C三项表述正确。 答案:D 4.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实质上反映了(  ) A.少数民族的汉化 B.少数民族的农耕化 C.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D.汉族的胡化 解析:注意条件限制“社会发展的角度”,民族融合的过程就是少数民族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的过程。 答案:C 5.“(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保守势力反对迁都 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D.改革面临层层阻力 解析:材料中的“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表明孝文帝对迁都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答案:A 能力提升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它实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2)张之洞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措施: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条件:国家控制大量的土地。 (2)正确。理由:北魏统一北方,一方面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另一方面民族矛盾尖锐;通过迁都,一系列汉化(易服饰、讲汉语、改汉姓)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认为: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1913年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认为: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正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1)根据材料,概括以上两部著作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部著作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的不同。 参考答案:(1)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向汉族封建王朝模式的转换(或汉化、封建化都可)。 异:《中国历史讲义》认为孝文帝改革过大于功,改革中蕴含着危机;盲目的汉化过程中鲜卑族的勇武之风变为汉族的文弱之风,激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