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滤波与假彩色编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空间滤波与假彩色编码

空间滤波与假彩色编码 1、相关定义 1.1、基本概念 为了更加清楚地表述本文所讨论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彩色编码血管成像技术,本 小节对其所使用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做出简单介绍,以便于后续理解。 首先对本文所讨论的彩色编码血管成像技术中的显影剂的时间-浓度曲线 (Time-Density Curves, TDC)做出说明。由于 DSA 序列图像不仅具有空间视觉上的意 义,而且也具有时间顺序上的意义。在图像序列中,同一个位置在不同的时刻,也就是 在序列中不同的图像上,由于显影剂在血液中是流动的状态,在流经某处血管时,浓度 在该血管处是随着血液的流动而变化的,该处因此具有不同的亮度值。为了对整个图像 序列做出全局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评估,需要了解在每一个拍摄时刻时所记录的该点的显 影剂的浓度值,表现在图像内容中便是该像素点的亮度值。实验所用的 DSA 图像中的 血管结构上,任意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像素点的时间-浓度曲线如图 6.1 所示。 图 6.1 DSA 序列中的一幅图像上某点的 TDC 本实验所用的图像是是 25 帧的 DSA 序列图像,从该点的时间-浓度曲线看出,该 像素点的时间与亮度相关信息。图 6.1 中横轴代表显影剂随血液流经待检查血管中的这 一像素点的各个时刻,也可以说是 DSA 序列的拍摄顺序;纵轴代表该像素点的亮度值, 该点亮度值随着显影剂浓度的改变而改变。 其次,像素点亮度的最大强化值,是这项技术中另一个重要的参数。单像素点的最 51 大强化值定义如下:当某一位置处的像素点的亮度值在整个序列中达到峰值的时刻,将 此时刻该像素点的亮度值峰值与蒙片中该点的亮度值相减,所得到的差值定义为该像素 点亮度的最大强化值。如图 6.1 所示。 最后对另一个参数,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TTP)做出说明。达峰时间是指序列 中某一处像素点的亮度值达到峰值的时刻。显影剂随着血液流经待检查的血管时,显影 剂在该点处的浓度必定是先逐渐升高,达到峰值后再逐渐降低的。显影剂的密度特征, 是由亮度值来表征的,因此该点处的亮度值必定是会出现且仅会出现一个亮度值的峰 值。对整个图像序列在该像素点处的亮度值进行贯穿比较,得到在此像素点处的亮度值 达到峰值的时刻,就是本文所讨论的单像素点的达峰时间[56]。如图 6.1 所示。 1.2、对象层定义 1. 权限(power):权限用于描述各类用户对系统的访问权限。 2. 用户(user):用户用于描述本系统的使用者集合。 3. 图像(image):图像用于描述实验样本。 4. 压缩模式(reduction):压缩模式用于描述系统中的图像压缩模式。 5. 灰度化模式(grey):灰度化模式用于描述系统中的图像灰度化模式。 6. 平滑模式(smooth):平滑模式用于描述系统中的图像平滑模式。 7. 神经元(neuron):神经元用于描述系统中的神经元。 8. 训练模式(training):训练模式用于描述系统中的训练模式。 9. Hamming网络(hamming):Hamming网络用于描述系统中的Hamming网络。 1.3、图像压缩技术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现状 图像压缩是指在满足一定图像质量的条件下,用尽可能少的数据量来表示图 像,又称为图像编码。图像压缩是多媒体通信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对于实现网络 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所谓压缩,其实就是考虑一种实现方法,能够去除掉整个图像数据中无关的或 者是重复的数据(即冗余量),最终用最少的信息量就可以表达出原图像。图像能 够进行压缩的依据主要是图像数据中存在着冗余,如下式表示: I= D ? du (1-1) 其中,I,D,du 分别为信息量,数据量与冗余量。 图像压缩的研究起源于 20 世纪 40 年代。1948 年,Oliver 首先提出了电视信 号的线性 PCM 理论,开辟了图像压缩理论的先河。随后,1958 年 Graham 采用计 算机模拟试验的方法,提出了静止图像压缩的前值预测 DPCM 编码法,该方法能 够获得约4bits pix的图像质量。 1966 年 J.B.ONeal 对比分析了 DPCM 和 PCM 并提出了用于电视的实验数据, 对帧内预测法和亚取样内插复原法进行了研究,并于 1969 年进行了预测编码的实 际实验。70 年代 A.Habibi 进行了帧间预测编码的研究,并在 80 年代初针对运动 2 基于 SPIHT 的彩色图像压缩编码研究 补偿(MC)所用的运动估值(ME)进行了研究。 这些早期的预测编码方法都是以象素为处理单元,其理论是线性预测理论。这 些预测的思想至今仍被广泛应用,如 JPEG 中 DCT 直流系统的压缩,MPEG 中宏 块运动矢量的传输等,均采用了预测编码。 但由于预测编码的最小方差

文档评论(0)

wyw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