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宇、坟山的社群化与新加坡华人移民帮群组织之建构.PDF

庙宇、坟山的社群化与新加坡华人移民帮群组织之建构.PDF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庙宇、坟山的社群化与新加坡华人移民帮群组织之建构

庙宇、坟山的社群化与新加坡华人移民帮群组织之建构 兼对东南亚华人社会结构研究的新思考 Communal temples and burial ground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Singapore Chinese bang: A new thought of 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society in South-east Asia ① 曾 玲 Zeng Ling 摘要:在东南亚华人研究领域,移民时代华人社会结构与形态的讨论,是涉及华人社会建构 与演化历史进程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新加坡一个具有近两个世纪发展历史的帮群组 织海唇福德祠绿野亭为研究个案,运用华人社团账本、会议记录等珍贵新资料,一方面从华 人移民社会内部,具体地了解与考察近现代以来,南来拓荒的华南移民如何在殖民地时代新 加坡的时空脉络下、运用传承自祖籍地的文化资源再建其社会结构与文化形态的历史图像; 另一方面,透过对这批珍贵文献的整理与解读,力图从方法论上重新审视与反思既有的东南 亚华人社会结构与形态研究成果,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一些新思考。笔者认为,在东南 亚殖民地时代,华人移民社会“帮”结构的形成与“帮群组织”的建立,是华人社会发展与 演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笔者阐述了“帮”与“帮群组织”所历经的建构历史过程及具体的 内容;讨论了“帮”与“帮群组织”所涉及的内涵,这包括“帮”与“帮群组织”所具有社 群分类与整合功能、其内部结构与认同形态;考察了“帮”及“帮群组织”与会馆等华人社 团的关系,并指出对该问题的考察,有助于学界从一个新视角讨论东南亚殖民地时代华人移 民的社群关系。 关键词:新加坡 海唇福德祠绿野亭 庙宇坟山社群化 帮群组织建构 一、 问题的提出 在东南亚华人研究领域,移民时代华人社会结构与形态,是涉及华人社会建 构与演化历史进程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海内外学界主要 以会馆、宗亲会、行业公会等华人社团为研究对象。在七十年代以后,学界在继 续关注华人社团的同时,也开始展开对华人移民社会“帮”与“帮群组织”的考 察,并成为研究华人移民社会结构与特征的另一种分析框架。 到目前为止,海内外学界对东南亚各类华人社团的研究,已有相当多的成果 积累。其所以如此,主要是基于功能学派的研究旨趣。一般认为,包括会馆、宗 ①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电邮:zenglin@xmu.edu.cn, 手机: 86通讯地址: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邮编:361005 厦门,福建,中国 1 亲会、行业公会等在内的华人社团与华文教育、华文报刊并称为海外华人社会的 三大支柱,其中华人社团又扮演着尤其重要的角色。在华人最为集中的东南亚, 会馆等社团在半自治的殖民地时代承担了部分政府职能,不仅是维持那一时代华 人社会运作的基本组织架构,亦是中华文化在东南亚传播和发展的最重要载体之 一。例如李亦园的马来亚麻坡华人市镇研究① 、施振民的菲律宾华人文化的持续 ② ③ 的研究 、颜清湟的二战前新马社会的研究 等,均采用“社团”的分析框架,并 以会馆等社团作为华人社会的基本组织形态。另一方面,二战以后的人类学东南 亚华人研究视海外华人的会馆、宗亲会等为自愿社团,并从由此切入来考察海外 华人移民的人群结成关系,因而相当注重对包括东南亚在内的海外华人社团 究。如谢剑在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加坡华人社会的考察中,就从自愿社团的角 度切入,探究华人社团建立在地域、方言、亲属等基础上的组织原则④ 。 既有关于华人社团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考察华南移民祖籍地诸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