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兰平硕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丁兰平硕导

1.李新正,男,1963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6月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博士学位;1997-1998在美国史密森研究院留学;2005年12月至2006年6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留学。1991年6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无脊椎动物分类系统学、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底栖生态学、甲壳动物学研究和海洋环境检测;1996年任研究员,1999年任博士生导师,2002年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先后赴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英国、韩国、俄罗斯等访问或短期合作研究。主要学术兼职有国际甲壳动物学会理事,CoML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秘书长,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青岛市动物学会理事长;国家级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委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理事,农业部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物志”编委;《海洋学报》、《动物分类学报》、《生物多样性》、《海洋科学集刊》、《海洋科学》、《海洋学研究》等期刊编委,《甲壳动物学论文集》编委会副主任等。1994年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专题、国家专项专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课题等多项研究任务,系统报道了中国黄海、东海、南海北部、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真虾类以及其它甲壳类、贝类、多毛类等多个海洋无脊椎动物类群的种类、分布及其生物多样性特点,发表多个新分类单元和中国及印度-西太平洋海域新纪录种,报道、比较了中国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长臂虾类的动物地理学特点;系统研究近年来胶州湾底栖生物生态学特征,先后报道了南沙群岛海域的礁栖动物种类及其生态学特点,黄海、东海、长江口等海域的底栖生物生态学特点,首次报道胶州湾、黄海、东海多个海区的大型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特征,揭示海洋底栖生物在人类影响下的变化规律。已发表专著3部、译著1部、科普著作1部、学术论文130篇,其中SCI期刊论文30篇,申请专利3项,其中两项已授权。联系方式:lixzh@ 刘保忠,男, 1965 年 4 月生,博士。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贝类学会理事。 曾在澳大利亚南澳洲水产科学中心 ( South Australian Aquatic Sciences Centre, SARDI ) 、香港科技大学海滨实验室等进行访问研究。 研究工作: 长期从事贝类遗传和发育生物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1)贝类繁殖和遗传育种 (2)贝类幼体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先后主持国家863重大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支撑项目等课题的研究。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3项,出版国家和行业标准2项。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等5项科技奖励。 招生专业: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 联系方式:bzliu@; 电话:0532王广策博士主要从事海洋藻类分子生理学、分子育种学以及海洋生物质能等方面的研究。以紫菜为中心,开展了红藻光合作用以及发育过程研究,与他人合作完成了我国特有的栽培海藻坛紫菜 11000 个 EST 序列测定,发现了一些独特的代谢途径,研究了调控海藻生活史的关键因子;应用传统选育和现代生物技术,进行高光效和耐高温的江蓠属经济海藻遗传育种研究;选育了一些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微藻藻株,对这些藻株油脂代谢过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索了一些与脂类合成相关的代谢过程;系统开展了利用海洋有机废水的生物制氢研究,筛选了一些高产氢的海洋菌株,优化了产氢的过程。 目前已经完成省部级科技项目 11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 项,国家 863 项目 2 项,国家科技部“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专项 1 项,科技部农业科技转化项目 1 项;在“十一五”期间,分别承担了国家 863 和国家支撑计划等项目。已经发表 SCI 收录的研究论文40余 篇, EI 收录的论文 10 篇,获得发明专利 5 项;2005 年度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 1 等奖 1 项, 2006 年获得青岛市技术发明奖 1 项,2007年获得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1 项。 联系方式: gcwang@ 4.杨红生,长期从事养殖生态学、生态免疫学和养殖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 973 、 863 、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基金等课题。建立了浅海筏式养殖系统养殖容量评估指标体系,模拟测定了实验海区扇贝、海带和刺参的养殖容量;研究了浅海贝类养殖的自身污染以及养殖海区的影响,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大型藻类、沉积食性动物(刺参)的生态功能及栉孔扇贝生态免疫特征,提出了浅海贝藻轮养、“离岸养殖”等解决近岸养殖海区环境恶化、扇贝死亡等问题的新技术,参与研制了一系列养殖工程设施设备,相关技术和设备已经在山东等地沿海得以推广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