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养殖模式投喂不同饵料及不同品系大黄鱼营养-动物营养学报.pdfVIP

不同养殖模式投喂不同饵料及不同品系大黄鱼营养-动物营养学报.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同养殖模式投喂不同饵料及不同品系大黄鱼营养-动物营养学报

动物营养学报2014,26(4):969980 ChineseJournalofAnimalNutrition   doi:10.3969/j.issn.1006267x.2014.04.016 不同养殖模式、投喂不同饵料及不同品系 大黄鱼营养成分比较 1 1 1 2 1 1 周飘苹  金 敏  吴文俊  申屠基康  黎 明  周歧存 (1.宁波大学海洋学院,鱼类营养研究室,宁波 315211;2.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 315010) 摘 要:本试验旨在对不同养殖模式、投喂不同饵料及不同品系大黄鱼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 试验选取东海区野生岱衢族大黄鱼(野生组)、投喂冰鲜鱼的池塘养殖岱衢族大黄鱼(池塘组)、 投喂冰鲜鱼的深水网箱养殖岱衢族大黄鱼(深水网箱组)、投喂冰鲜鱼的网箱养殖岱衢族大黄鱼 (冰鲜鱼组)、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网箱养殖岱衢族大黄鱼(饲料组)以及投喂冰鲜鱼的网箱养 殖闽东族大黄鱼(闽东组)各6尾,对它们的形态学指标(肥满度、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n=6), 背部、腹部肌肉及全鱼的常规营养成分(n=3)、氨基酸组成(n=3),背部肌肉脂肪酸组成(n= 3)以及全鱼重金属(无机砷、铅、汞和镉)含量(n=3)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野生组大黄 鱼肥满度和肝体指数显著低于深水网箱组、池塘组以及冰鲜鱼组(P<0.05),而不同养殖模式的 各组之间肥满度和肝体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组大黄鱼脏体指数显著低于冰鲜鱼组 和闽东组(P<0.05)。2)野生组大黄鱼背部、腹部肌肉粗脂肪含量最低,但与饲料组差异不显 著(P>0.05);大黄鱼背部、腹部肌肉及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均以野生组、冰鲜鱼组和饲料组较 高,且这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大黄鱼背部、腹部肌肉粗灰分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 (P>0.05)。3)野生组、冰鲜鱼组和饲料组大黄鱼背部、腹部肌肉及全鱼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 酸总量、呈味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均高于池塘组、深水网箱组和闽东组。4)野生组、饲 料组与深水网箱组大黄鱼背部肌肉脂肪酸总量、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和高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高于 冰鲜鱼组、池塘组和闽东组,其中背部肌肉脂肪酸总量和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以闽东组最低。 5)野生组大黄鱼全鱼汞含量较高,饲料组大黄鱼全鱼镉含量较高,但各组大黄鱼全鱼无机砷、 铅、汞和镉含量均处于安全范围之内。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养殖模式以及不同饵料来源对大黄 鱼营养成分的影响较大;在相同的养殖模式和投喂相同饵料的情况下,不同品系大黄鱼的营养 成分仍存在差异。 关键词:大黄鱼;养殖模式;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 中图分类号:S9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67X(2014)04096912 [2]   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eaRichardson)隶 我国东海传统四大海洋经济鱼种之一 。然而, 属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aenidae)黄鱼 近20年来,由于酷鱼滥捕,不重视海洋生物资源 属(Chuanchia),为暖温性近海中下层集群洄游性 的恢复性保护,野生大黄鱼资源日益短缺。20世 鱼类,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海南部、东海、台湾海峡 纪90年代后期,随着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 [1] 以及养殖技术的日趋完善,大黄鱼的养殖在福建 以及南海北部 。大黄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 收稿日期:2013-10-24 基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2011GA701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宁波市农业科技攻关重大项目(2012C10025) 作者简介:周飘苹(1988—),男,浙江衢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Email:455015237@qq.com 通讯作者:周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