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遗民的“北洋政府认同”——以“北伐”前后的孙雄为例.pdf

清遗民的“北洋政府认同”——以“北伐”前后的孙雄为例.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 / 潘静如 ( 北京大学中文系 )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与过去的改朝换代一样, 为题的七律组诗数不胜数。自号诗史阁主人的孙雄当 清王朝的覆灭催生了一大批遗民,也就是民国时期新 然也不例外,他于 1931 年刻成《旧京诗存》八卷,里 文学阵营通常所谓的清遗老。就像王德威揭示的,从 面寄寓了他的“心史”。这些诗歌的主旨和隐喻常常 本质上讲,遗民是一种政治主体 [1]。清遗民是清王朝 是庞杂而含混的,很难去条分缕析。为此,本文将以 的遗蜕,它的出处行藏不能违背忠于逊清这一原则, 孙雄的诗文为主、其他人的诗文为辅,带着这样两个 不仕新朝、不作贰臣是“遗民”最基本的伦理准则。 核心问题进入他的诗歌文本:第一,作为局外人的清 但是,相当多的“逊清遗老”似乎并没有很好地践行 遗民是如何看待“北伐”的。第二,清遗民是否有一 这些准则。事实上,随着岁月的流逝,亡国之痛开始 个相对的“北洋政府认同”?如果有,这种认同是怎 被淡忘,他们——特别是隐居在北京的清遗老——还 样暧昧而多层次地建立起来的。 逐渐建立起了北洋政府认同,这是近现代史上极有意 毋庸置疑,北洋政府时期的连年战乱是清遗民所 味的现象。 痛心疾首的,他们甚至认为一切祸源都发于共和政体 导致的纲常扫地。孙雄的好友严修(1860-1929)当 时有一句诗叫“我当局外静观棋”[2] 颇能代表他们的 一 共同心态。因此,当 1926 年,北伐刚开始时,孙雄的 心态仍然跟过去没什么不同,只是“观棋”的兴致似 孙雄(1866-1935) ,原名同康,字师郑,号诗 乎更高涨些。但是,随着战况的升级,“观棋”的心 史阁主人,江苏常熟人。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 绪变得紧张了起来。这一年旧历八月,他写的《诸将 作为翁同龢的同乡,他襄助董理翁同龢的笔札之役。 五首》,很能体现这一点。《诸将》第一首云: 官至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监督。辛亥鼎革以后,他 一直隐居在京,远离政治,以清遗民自居。1926 至 长白巫闾王气钟,干将百炼养全锋。 1928 年间,南方国民革命军开启了“北伐”之役。考 宁馨育子夸雏凤,反侧除奸制毒龙。 察这一时的旧体诗歌文本,以《诸将》《秋兴》《秋感》 守隘如云屯虎旅,交邻未雨息狼烽。 止戈为武君须记,弃甲还宜事劝农。[3] 江东师虎擅英资,胜算能操静待时。 一望而知,这首是写张作霖的。“宁馨”“雏凤” 形势已成三足鼎,兴亡坐视一枰棋。 分别典出 《世说新语》及唐人诗句 “雏凤清于老凤声”, 周旋坛坫魁群牧,缥缈云山望九疑。 是指张学良;“毒龙”应该是指冯玉祥。本来,北洋 雋 羊祜祭遵风未远,投壶中 且娱嬉。 人物之中,孙雄最认同的是段祺瑞 [4] ,但是此时段祺 瑞已经下野,而张作霖赶走了反复无常的打着“国民 这是咏孙传芳的。当吴佩孚与北伐军鏖战之际, 军”旗号的冯玉祥,使孙雄格外有好感。不管从道德 孙传芳坐镇东南观望,不肯出兵援吴,闽、浙、苏、皖、 上,还是从政治立场上,孙雄是不愿接受厌冯玉祥的,

文档评论(0)

shazex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