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文献学3(文献传抄方式)
任何文献之所以称为文献,必须经过传抄才能流传。人类最初的文献传抄是口头方式,即口耳相传,也就是“献”的本义。一般由贤人承担文献口头传播的职责。例如早期的神话文献,都是贤人以传说的方式流传下来的。继传说之后,由于文字的发明,才有书面的传抄,传抄制度的形成有赖于文字符号与书写工具的演进,从口头传说到书面传抄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尽管口头传说对人类的某些知识的传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如某些技艺、神秘文化),但比起传抄来,传说毕竟因其形式自身的不稳定性、不牢靠性和非记录性,很容易导致某些学术、知识的失传,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独恃口耳之传,殊不足以行远或垂后”。在中国科技史、音乐史、文学史等领域有很多的事例和遗憾,如唐人的一些精妙的乐曲及演奏方式,因依靠传说而不是传抄的形式流传,到了宋代便“失传”了,而唐诗,既依靠传说又依靠传抄并且主要是传抄,因此,到了宋代,有代表性的诗人及其作品大都流传下来了。 抄本文献按字面理解是指抄写的文献,简称抄本,又称写本,习惯上唐以前称写本,唐以后称抄本。 抄本文献有广狭二义: 广义是就版本分类而言,指除印本以外的一切文献; 狭义是就文献载体而言,专指以纸为载体的抄写文献。 古籍记载西汉已将纸用于书写,但至今所得实物最早是东汉时期的,唐以前古抄本,自本世纪以来,陆续有所发现,多为公文、私人信件、账簿等原始材料,典籍少见。 较为重要的有: 1942年在新疆鄯善出土的晋写本《三国志?吴志》残卷 六十年代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晋写本《三国志》残卷 隋薛道衡《典言》 唐卜天寿抄《论语郑注》。 现存唐以前抄本文献的大宗是: 敦煌文书 吐鲁番文书 雕版通行以后,抄本文献仍大量存在,主要原因有二: 1、雕版是手工操作,制版不易,没有相当的人力物力,难于成事,不是大量需要的典籍,一般不会轻易制版。 2、我国学者向来有抄书的习惯,把抄书作为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 抄书还被认为是研究的基础,梁启超说:“善钞书者可以成创作。荀悦《汉纪》而后,又见之于宋袁枢之《通鉴纪事本末》。” 宋、元抄本现存实物极少。宋人抄本有《大云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集》三卷,藏故宫博物院;近人傅增湘藏有《仙源类谱》。 元代抄本故宫博物院藏有赵盂颊妻子管夫人手抄书的《心经》 北京图书馆藏有宋陈与义撰《简斋诗外集》一卷 宋刘勋撰《水云村泥稿》十卷。 明、清藏书家不少,抄书极多,难以备记,可参见毛春翔的《古书版本常谈》和吴晗的《江浙藏书家考略》两书。 明《永乐大典》(已残)、清《四库全书》为现存规模最大的抄本 又1962年在福建发现的弹词长篇小说《榴花梦》,计360卷,为道光年间福建女作家李桂玉用毕生精力撰成,是现知我国篇幅最长的一部古典小说,极其珍贵。 古典文献传抄的时代性。中国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时代: 甲骨时代 金石时代 简牍时代 缣帛时代 纸张时代 电子时代 从这些时代性的演进过程中,我们发现文献的物质载体形式的演变有一种趋势特征。 1、那就是从坚硬、厚重走向柔软、轻薄; 2、从缓慢、笨重走向迅速、轻便; 3、从固定、有形走向多变、无形。 越古老的载体越经久耐用,但所储存的信息量越小;越现代的载体,越短暂易损,但所储存的信息量越大。 古典文献通过传抄而流传,文献的载体形式的变化是与其传抄方式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从物理、工具和技术的角度看,从古至今的传抄方式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不同阶段:刻写、书写、印刷、拷贝。 刻写是最原始的自然方式。古人在甲骨、青铜器、石头、玉器等坚硬的物体上传抄文献只能用刻写的方式。由于受物质载体的材料和工艺限制,刻写只能是个别性的传抄,文献也只能是少量的流传。文献的字数也不得不受制于物质载体的大小规模。如现存一万多件有铭文的青铜器中,最长的毛公鼎也不过497个字。今天,人们对某些文献的传抄还保留着刻写方式。如微雕、篆刻、碑文等等,但那已是点缀学术、知识或文化生活的装饰工艺。 书写,即用笔在各种材料上写,是迄今为止的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传抄方式。在中国,书写方式涵盖了整个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即使在今天的电子时代,电脑的COPY非常先进,仍不能完全取代人工的书写。 书写,虽然也是个别性的传抄,但由于物质材料的简便易得,文献的字数得到了极大的扩充。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长篇大论就是一个明证。书写比刻写方式简单易行,它使学习知识的普及成为可能。每个会写字、有文化的人,只要有纸笔就可以传抄任何他们感兴趣的文本,商周之际,学术知识由官府向民间下移,应当与文献传抄制度由刻写方式向书写方式的转移有关。 为了提高书写的美观性,中国文化发展了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并相应发展了一门书写的艺术:书法 在文献传抄制度史上,第一次质的变化是印刷方式的出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两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