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针灸针灸单纯性肥胖的毕业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针灸针灸单纯性肥胖的毕业论文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20例 单纯性肥胖症是指无明显内分泌-代谢原因,且排除因水潴留或肌肉发达等蛋白质增多诸因素引起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的一种疾患。 目前,根据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群有关数据的汇总分析报告,提出了适合我国承认的肥胖标准:正常体重指数【体重(kg) ∕身高(㎡)】是18.5—23.9,大于或等于24为超重;大于或等于28为肥胖。男性腰围大于或等于85cm、女性腰围大于或等于80cm为腹部肥胖标准。临床上所称的肥胖症大多指单纯性肥胖。 正常成年人的能量摄入和机体的能量消耗长期维持在平衡状态,脂肪量亦维持在一定水平,使体重保持相对稳定。若神经、精神、遗传、饮食等因素使摄入能量过多或消耗能量过少,多余的能量除了以肝糖原、肌糖原形式贮存之外,脂肪就成为多余能量的主要贮存形式。长期能量代谢障碍,可引起肥胖症。按发病年龄和脂肪组织病理可分为体质性肥胖和获得性肥胖两类。体质性肥胖与遗传有关,且营养过度,幼年起即有肥胖,全身脂肪细胞增生肥大;获得性肥胖多自青少年时代因营养过度、活动减少等因素而发病,脂肪细胞仅有肥大而无增生。 单纯性肥胖的发生与脾、胃、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脾胃功能失常,肾元虚惫则引起气血偏盛偏衰、阴阳失调,导致肥胖。脾胃虚弱则水湿不化,酿生痰浊;胃肠腑热则食欲偏旺,水谷精微反被炼成浊脂;真元不足则气不行水,凝津成痰,逐致痰湿浊脂滞留肌肤而形成肥胖。 现在,我国肥胖人数与日俱增,多因过食肥甘、缺乏运动、先天禀赋致气虚阳衰、痰湿瘀滞形成。现在很大一部分人群都属于单纯性肥胖,对于单纯性肥胖的治疗,中医针灸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特色的治疗方法。 本人在xx医院任职期间,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以针灸为主治疗单纯性肥胖2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 本组20例均来自xx医院康复科门诊部,均属于单纯性肥胖,其中男性4例,女性16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54岁。 1.2诊断标准 单纯性肥胖症患者脂肪分布均匀,面肥颈雍,项厚背宽,腹大腰粗,臀丰腿圆。 依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的肥胖标准,正常体重指数【体重(kg) ∕身高(㎡)】是18.5—23.9,大于或等于24为超重;大于或等于28为肥胖。男性腰围大于或等于85cm、女性腰围大于或等于80cm 轻度肥胖者多无明显症状; 中度肥胖者常怕热多汗,易感疲乏,呼吸短促,头晕心悸等; 重度肥胖者行动不便,稍作运动即感胸闷气急,甚者端坐呼吸等。 2、病情分析 2.1 20例患者中,属胃肠腑热型者11例,占55%;脾胃虚弱者7例,占35%;真元不足者2例,占10%;轻度肥胖6例,占30%;中度肥胖12例,占60%;重度肥胖2例,占10%。 2.2 辨证分型: 本病多由于过食肥甘、缺乏运动、先天禀赋致气虚阳衰、痰湿瘀滞形成。暴饮暴食,食量过大,或过食肥甘,长期饮食不节,一方面可致水谷精微在人体内堆积成为膏脂,形成肥胖;另一方面也可损伤脾胃,不能布散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致使湿浊内生,酝酿成痰,痰湿聚集体内,使人体臃肿肥胖。长期喜卧好坐,缺乏运动,则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呆滞,则运化失司,水谷精微属于输布,化为膏脂痰浊,聚于肌肤、脏腑、经络而致肥胖。妇女在妊娠期或者产后由于营养过多,活动减少,亦容易发生。 2.2.1 胃肠腑热:体质肥胖,上下匀称,按之结实,消谷善饥,食欲亢进,口干欲饮,怕热多汗,急躁易怒,腹胀便秘,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有力。 2.2.2 脾胃虚弱:肥胖以面、颈部为甚,按之松弛,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嗜睡懒言,面唇少华,大便溏薄,小便如常或尿少身肿,舌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缓无力或沉迟。 2.2.3 真元不足:肥胖以臀部、下肢为甚,肌肤松弛,神疲乏力,喜静恶动,动则出汗,恶寒怕冷,头晕腰酸,月经不调或阳痿早泄,面色晄白,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迟缓。 3、治疗方法 3.1 针刺治疗 3.1.1针刺选穴:遵循局部取穴、循经取穴及经外取穴相结合的原则,以足太阴、足阳明经腧穴为主。主穴:中脘、天枢、大横、曲池、支沟、内庭、丰隆、上巨虚、阴陵泉。加减:胃肠腑热加合谷清泻肠胃;脾胃虚弱加脾俞、足三里健脾利湿;真元不足加肾俞、关元益肾培元;少气懒言加太白、气海补中益气;心悸加神门、心俞宁心安神;胸闷加檀中、内关宽胸理气;嗜睡加照海、申脉调理阴阳。 3.1.2操作方法:针具、穴位常规消毒。穴位:以上述针刺选穴中的主穴及随症配穴为主。手法:胃肠腑热者清胃泻火、通利肠腑,只针不灸,泻法;脾胃虚弱者益气健脾、祛痰利湿,真元不足者温肾壮阳、健脾利湿,均针灸并用,补法。得气后,加电针治疗仪,用疏密波强刺激留针30分钟,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宜,隔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4.疗效标准: 显效:体重减轻5公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