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导言族谱与社会文化史研究
导言:族谱与社会文化史研究
饶伟新
在中国的民间历史文献中,族谱可以说是最为基本的一个种类,也是迄今最
为学界熟知和利用最多、最广泛的一种民间文献。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对中
国族谱的认识、解读和研究已经够深刻、透彻。在以往的有关研究中,族谱通常
被研究者作为史料来利用或使用。至于族谱文本本身的编纂、生产、使用和流传
以及与之关联的社会文化史过程等重要问题,则甚少受到学界的重视。可以这么
认为,目前对族谱的研究,无论在文本的解读还是在内在认识上,都还不够深入
和充分,而缺少这些方面的研究和认识,相信对族谱文献资料的利用和使用也必
然受到制约。我们编辑这本族谱研究专题论文集的目的,即尝试探讨族谱研究的
新视野和新的解读方法。
族谱作为一种文献资料,确实包含丰富的谱牒学、人口史、移民史、家族史、
民族史、民俗史、社会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思想史、乃至中西交通史等多
个方面的史料,以往大多数的相关研究也正是把族谱当作“客观”的文字史料,
。1
运用于上述各领域的专题探讨 例如,很早就开始利用族谱资料来做研究的罗香
林先生,他在探究客家的源流或客家人的来历时,就直接把客家族谱中关于祖先
移居的历史叙述当作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实来处理;2他在考证宋末泉州市舶使蒲
寿庚、国父孙中山的家世源流,以及梳理唐代岭南行军总督陈元光开发漳潮、宋
元时代西域回人交通来华、明代卫所军事移民诸史实时,也是这样征引族谱资料
3。
的 同样,不少历史人口学的研究也常常把族谱中记载的世系人丁当作实际的家
。4
族人口数来加以统计和分析 虽然,有的研究注意到了族谱中关于祖先来历和世
1有关成果数不胜数,兹不赘举,可参见以下综述文章:常建华《家族谱研究概况》,《中国
史研究动态》1985 年第 2 期; 《试论中国族谱的社会史资料价值》,收入中国谱牒学研究
会编《谱牒学研究》第 1 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年,第 5~18 页;《中国族谱收藏与研
究概况简说》,收入中国谱牒学研究会编《谱牒学研究》第 1 辑,第 231~248 页; 《80 年
代后期以来的中国族谱研究》,收入王鹤鸣等主编《中国谱牒研究——全国谱牒开发与利用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历史研究》
1999 年第 5 期;《中国族谱学研究的新进展》,《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5 辑,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8,第 207~246 页;武新立《中国的家谱及其学术价值》,《历史研究》1988 年第 6
期;柳立言《族谱与社会科学研究》,《汉学研究》第 6 卷第 2 期,1988 年 12 月;葛剑雄《家
谱: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和局限》,《历史教学问题》1997 年第 6 期;陈宁宁《家谱研究的
历史和现状》,《图书馆杂志》1998 年第 2 期;王泉根《中国谱牒学及其八九十年代研究综
述》,《文教资料》1999 年第 5 期;王利亚《海内外对中国族谱的开发和研究》,《晋阳学刊》
2003 年第 2 期。
2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兴宁:希山书藏 1933 年初版),台北:南天书局,1992 年;《客
家源流考》(1950 年代未刊稿),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客家史料汇篇》(香港:中国学
社 1965 年初版),台北:南天书局,1992。
3罗香林:《国父家世源流考》,重庆:商务印书馆,1942;《国父家世源流再证》,收入《客家
史料汇篇》,第 388~396 页;《蒲寿庚研究》,香港:中国学社,1959;《中国族谱研究》,香
港:中国学社,1971。
4柳诒徵:《族谱研究举例》(原载《江苏省立图书馆年刊》第 4 期,1931 年),收入《柳
诒徵史学论文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第 540~592 页;I~Chin Yuan(袁贻瑾),“Life
Tables for a Southern Chinese Family from 1365 to 1849,” Human
Biology,Vol.3,No.2(May,1931),pp.157~179; Liu Ts’ui~jung(刘翠溶), “Chinese
系的内容存在“虚构”和不可靠的问题,但也只是强调通过考辨甄别,纠正其中
的错误,或采取有关学科的分析方法和策略,来弥补或克服族谱史料的不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