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几种典型稻田与旱作土壤中外源输入秸秆的分解与-生态学报.PDF

亚热带几种典型稻田与旱作土壤中外源输入秸秆的分解与-生态学报.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亚热带几种典型稻田与旱作土壤中外源输入秸秆的分解与-生态学报

第 37 卷第 19 期 生 态 学 报 Vol.37,No.19 2017年10月 ACTA ECOLOGICA SINICA Oct.,2017 DOI:10.5846/ stxb201607211481 王玉竹,周萍,王娟,马蓓,刘翊涵,吴金水.亚热带几种典型稻田与旱作土壤中外源输入秸秆的分解与转化差异.生态学报,2017,37(19):  ⁃  . Wang Y Z,Zhou P,Wang J,Ma B,Liu Y H,Wu J S.Decompo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input straw in several typical paddy and upland soils in subtropical China.Acta Ecologica Sinica,2017,37(19):  ⁃  . 亚热带几种典型稻田与旱作土壤中外源输入秸秆的分 解与转化差异 1,2 1,∗ 1 1 1 1 王玉竹 ,周  萍 ,王  娟 ,马  蓓 ,刘翊涵 ,吴金水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125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摘要:选取亚热带四种典型母质(花岗岩风化物、第四纪红色粘土、板页岩风化物、近代河流沉积物)发育的稻田土壤,以毗邻的 旱作土壤为对比,通过室内模拟培养试验研究45%田间持水量(WHC)条件下稻田和旱作土壤中外源输入秸秆矿化和转化的特 征与差异。 结果表明:在 180 d 的培养期内,所选四种稻田土壤中外源输入秸秆的累积矿化率(18%—21%)均显著低于对应的 旱作土壤(21%—28%),外源秸秆的输入对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也是以稻田土壤(5%—30%)明显低于对应的旱作 土壤(17%—65%)。 外源秸秆在土壤中的分解产物主要向颗粒有机碳(POC)和铁铝结合态有机碳(Fe/ Al⁃OC)分配,分配比例 分别为9%—21%和12%—24%,其次为腐殖质碳(HMC)(11%—15%),而向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分 - 配的比例极小,分别仅为2%—7%和0.1% 0.7%。 与旱作土壤相比,稻田土壤中外源秸秆的分解产物向POC、Fe/ Al⁃OC和MBC 分配的比例较高,分别为15%—21%、17%—24%和6%—7%,而旱作土壤为9%—17%、13%—18%和2%—4%。 此外,外源秸秆 分解产物向2000—250 μm水稳性粗团聚体分配的比例也以稻田土壤(10%—13%)高于旱作土壤(6%—7%),其它粒径中稻田 与对应的旱作土壤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本研究结果说明,稻田土壤中外源输入秸秆的矿化率低于旱作土壤的现象在不同母质 类型的土壤中可能普遍存在,这可能与稻田土壤中外源秸秆分解产物受水稳性团聚体的物理保护、与氧化铁铝的化学键合以及 向有机碳稳定组分的分配作用较强有关,从而贡献于稻田土壤较高的有机碳积累。 关键词:水稻土;有机碳;矿化;激发效应;有机碳组分 Decompo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input straw in several typical paddy and upland soils in subtropical China 1,2 1,∗ 1 1 1 1 WANG Yuzhu ,ZHOU Ping ,WANGJuan ,MA Bei ,LIU Yihan ,WUJinshui 1Key Laboratory of Agro⁃Ecological Processes in Subtropical Region,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Agricultur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angsha 410125,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