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儿发热供参习
祖传秘方,可治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引发的高烧不退、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脉洪大等。
药方:生石膏24克 知母5克 黄芩3克 地骨皮10克 青蒿10克 射干10克 板蓝根10克 元参10克 甘草3克 粳米或(山药)10克 白芍10克
治小儿高热秘方
2.1 慈幼清解汤
【来源】王静安,《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石膏30~60克,青蒿15~30克,白薇30克,桑叶10克,赤芍3~6克,柴胡6~10克,黄连1.5~6克,荆芥9克,山楂、神曲各10~15克,槟榔6~9克,天花粉9~15克,大青叶15~30克。
【用法】上药用凉水浸泡5~10分钟后,文火煎煮,将药煮沸后10分钟取汁,视病儿大小给药,患儿饮药后,放至床上,盖被,待病儿微汗出,用热毛巾或干毛巾擦汗。日服3~4次。
【功用】清热解表、透邪导滞。
【方解】小儿高热是儿科常见症状之一,由于小儿为“纯阳之体,稚阴稚阳”,最易感受病邪,邪气最易嚣张,邪正交争急剧,则易于出现高热,由多年临床经验,深感治疗小儿高热,须以“大将”方才可去敌邪,否则杯水车薪,药轻病重,不能取效。故切不可因其年小而不敢用药。方中石膏其性凉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祛实热之圣药,故有“温病之实热,非石膏莫解”之说,其功入血分,善清血分之热,行血中之滞,使邪不凝于血分为方中主药,石膏得青蒿,白薇,桑叶之助,对高热迫血妄行者用之甚佳。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泄热,与黄连配用解毒清心热,以杜绝邪犯心包之势。柴胡,荆芥发散郁热,透营转气,引邪外出,给外邪以出路,实为本方之妙。花粉养阴清热,顾其津液耗损;配伍山楂、神曲、槟榔消食导滞,保中土、且制约他药伐中之弊,使邪去正安。全方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透邪导滞之功,使体微汗出,大便通,鸱张之热毒自去矣。
【主治】小儿高热。
【加减】高热引动肝风者,选加羚羊角、犀角、钩藤、虫壳;热入营血,选加丹皮、玄参、生地,麦冬;鼻衄,选加荷叶、白茅根、焦栀;因湿热所致,选加黄芩、滑石;对小儿年龄不足周岁者,去石膏,视病情缓急配用紫雪丹。
【疗效】临床屡用,奏效甚捷,疗效显著。
2.2 三解汤
【来源】邹习荣,《四川中医》(3)1985
【组成】羌活、石膏、柴胡、薄荷(后入)、黄芩、酒大黄、青蒿、金银花、大青叶、神曲、甘草(剂量视病情酌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频服。
【功用】清热解毒,和解少阳,通府导滞。
【方解】小儿腠理疏薄,卫外力弱,易罹外邪。外感温热是导致小儿高热的主要原因之一。温热外感,传变迅速,加之小儿脾常不足,感邪后易兼挟食滞,蕴热生痰,内外合邪,而致表里同病。大凡客邪,贵在早逐。小儿高热,即使初起病在表卫,亦应早投重剂,力挫其势,同时兼清其里,先安未受邪之地,故方用羌活,柴胡,薄荷疏散卫表之邪;黄芩、石膏苦寒真折气分之热,大黄釜底抽薪,导热下行,荡涤阳阴积热,合神曲消食除热,以收清下之功;柴胡,青蒿,黄芩和解半表半里之热,再加金银花、大青叶等清热解毒之品,使卫气同解,少阳因和,邪祛正安,故用之效捷。
【主治】小儿外感高热。
【加减】咳嗽者,加桑叶,前胡;呕吐者,加陈皮,竹茹;皮肤见瘀点者,加犀角或羚羊角,丹皮,赤芍;嗳腐吞酸者,加焦山楂,麦芽;小便短赤者,加竹叶,木通;大便稀溏者,酌减大黄用量。
【疗效】治疗100例,全部治愈。其中1~2天内体温降至正常者78例,2~3天内者17例,3天以上者5例。
2.3 小儿退热灵
【来源】陈红庆,《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僵蚕、蝉蜕、薄荷、荆芥、桔梗各12克,黄芩、连翘、神曲、玄参、竹叶、山栀各20克,甘草6克,蔗糖适量。
【用法】上药制成糖浆100毫升,1岁以内每服5~10毫升;1~2岁,10~15毫升;2~5岁,15~20毫升;6岁以上服20~25毫升,日服3次。高热患儿服药体温未降者,以2小时服药1次,体温降后,仍依前法服用。
【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利咽止咳,消食和中。
【方解】本方取僵蚤,蝉蜕散风清热,解毒止痉;荆芥,薄荷,解表清热,黄芩,山栀,竹叶,连翘清热解毒,透热外出;玄参养阴清热;桔梗,甘草利咽止咳,神曲消食和胃。综观全方,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利咽止咳功能。因服药量少,价廉效宏,且无副作用,故适用于儿科临床运用。
2.4 小儿退热方
【来源】王烈,《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黄芩50克,柴胡40克,黄连30克,寒水石,白屈菜各250克,菊花6克,牛黄5克,重楼,射干,板蓝根,蝉蜕、紫荆皮,天竹黄各4克,珍珠,冰片各2克,麝香1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粉,制成片剂,或装入胶囊、备用。每次服0.8~1.5克,温开水兑服,日服4次。
【功用】清热解毒,利咽安神。
【方解】方中黄芩、柴胡、黄连,寒水石为主药,此四味药善走肺胃,以清表里之热;菊花、牛黄、重楼、射干、板蓝根为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