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B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3. 已知鱼鳔是一种半透膜。若向鱼鳔内注入适量的20%蔗糖溶液、排出鱼鳔内的空气,扎紧开口,将其浸没在盛有10%蔗糖溶液中,下列能正确表示烧杯内蔗糖溶液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的示意图是( ) 现象:(1)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 。 (2)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 。 (3)当 时,水分进出平衡。 ①未形成液泡的细胞 靠吸胀作用吸水:这样的细胞主要靠细胞内的蛋白质、淀粉和纤维素等亲水性物质吸收水分,叫做吸胀作用。例如:干燥的种子和根尖分生区的细胞,主要靠吸胀作用吸收水分。 注意:蛋白质、淀粉和纤维素的亲水性依次减弱。 预期:液泡形成以后,植物细胞主要靠渗透作用吸水: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实验验证: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2.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收碘的特点 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碘的浓度比血液高20~25倍,说明碘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是从低浓度→高浓度,即逆浓度梯度。 实例分析结论 (1)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一样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它具有的特点是: ①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 ②一些需要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 ③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2)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跨膜运输,有的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有的是逆相对含量梯度的。 (3)细胞对于物质输入和输出及选择性是通过细胞膜实现的。 ①根对水的吸收和对矿质离子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②根对矿质离子的吸收不是等比例进行的 ③根细胞吸收矿质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④根吸收矿质离子的过程不受温度的影响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③ C.只有①②③ D.都正确 3. 水溶性染色剂(PI)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可将其应用于细胞死活的鉴别。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PI中,仅有死亡细胞的核会被染色,活细胞则不着色,但将PI注射到活细胞中,则细胞核会着色。利用PI鉴别细胞死活的基本原理是( ) 考点3 实验专题——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 2.结果分析: 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 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3.实验结论 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植物细胞是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的。 3.该实验是否设置了对照?如果设置了对照,对照类型是什么? 1. 利用紫色的洋葱外表皮细胞和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可以探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只是观察了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没有设计对照实验 B.在逐渐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C.将装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再观察质壁分离现象 D.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下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滴加清水后都能复原 A.图中L是细胞壁,M是液泡,N是细胞质 B.将视野中的细胞浸润在清水中,原生质体会逐渐复原 C.实验说明细胞膜与细胞壁在物质透过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宜作为该实验的实验材料 4. 关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顺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B.所谓假设就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 C.所谓提出问题就是对实验设计提出问题,对实验设计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判断 D.设计实验是紧紧围绕假设进行的,是对假设的检验 6. 下列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细胞是( ) A.胚乳细胞 B.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C.分生区细胞 D.根成熟区细胞 答案 D ④红细胞中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 (2)按下面步骤进行质壁分离实验 步骤一: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加一滴清水,取一片藓类小叶,盖上盖玻片。 步骤一:从盖玻片一侧滴入0.3 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使盖玻片下面的藓类小叶浸润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 ②如果上述实验步骤二中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的是加有伊红(植物细胞不吸收的红色染料)的0.3 g/mL的蔗糖溶液,则在显微镜下观察到A、B处颜色分别是________。 ③如果将步骤二中浸润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的藓类小叶的装片放在80℃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装片中的藓类小叶保持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结构后,为更准确判断A处颜色,对显微镜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如果A处呈绿色,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__________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