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埃特尔点评合集.doc

2007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埃特尔点评合集.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7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埃特尔点评合集

2007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埃特尔点评合集 埃特尔教授长期从事与催化和电化学相关的固体表面物理和化学研究,在众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陈述埃特尔教授的贡献中,特别强调了埃特尔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埃特尔是最早认识到现代表面研究技术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巨大潜力的科学家之一,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他逐步建立了研究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的方法学, 通过利用多种研究技术的组合,在原子分子层次提供了一个表面化学反应的完整图像,为固体表面化学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他发展的方法学同时应用于化学过程的 研究,对相应工业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合成氨反应过程的催化机理的认识和表面非线性反应动力学理论的建立,是埃特尔教授对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的两个 最典型的重要贡献。 表面科学和合成氨反应 哈伯-博施(Haber- Bosch)合成氨过程是最重要的多相催化反应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空气中的氮气被分离并转化为生产化肥所需要的氨。上世纪初,合成氨催化剂的发现不仅启 动了现代化学工业,也宣告了现代农业的到来。埃特尔利用多种现代表面科学研究技术系统研究了哈伯-博施合成氨过程的模型催化体系,确定吸附的氮原子和氢原子是反应活性物种,并且氮气在催化剂表面解离是催化反应速控步骤,吸附氮原子逐步加氢最终生成氨分子;利用多种谱学技术鉴定了反应过程中全部的反应中间物种,并给出了反应的势能图。 埃特尔同时利用电子能谱仪研究了工业催化剂在高压反应条件下的表面组成和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表面吸附氮 物种浓度与氢气压力的变化关系,发现高压反应条件下的变化关系与低压反应条件下模型催化体系测得的变化关系一致,从而证实了在这个催化反应体系中,模型催化体系表面化学研究结果可以推广到工业催化体系。埃特尔对哈伯-博施合成氨反应机理的研究,已成为如何合理利用多种现代表面科学研究手段的组合,来研究并 理解复杂催化反应相关的表面化学过程的教科书般的典范。 CO氧化和表面非线性反应动力学 金属Pt表面催化CO氧化反应是汽车尾气催化净化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之一。埃特尔对这个催化反应的模型体系进行了深入详尽的研究,并开创了固体表面化学反应 非线性反应动力学研究领域。早在1982年,埃特尔研究组报道了Pt单晶表面催化的CO氧化反应表现出非线性反应动力学行为,CO2的生成速率随反应时间 发生振荡。 这在当时是表现非线性反应动力学的唯一实际催化反应。在随后的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中,埃特尔原位研究了CO氧化反应速率与Pt表面反应物种浓度、Pt单晶表面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Pt单晶表面催化CO氧化反应非线性反应动力学的微观模型。 在振荡反应体系中,体系变量还依赖于其在体系内的空间位置,因此振荡反应会表现出时空斑图。为观察Pt单晶表面上的时空斑图,埃特尔教授研究组发展了光发 射电子显微镜(PEEM),能够在10-4mbar的压力下原位动态观察表面吸附物种的浓度变化(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分别为毫秒和亚微米)。观察到 振荡反应过程中吸附CO物种和吸附O物种在Pt单晶表面形成的丰富的时空斑图,从螺旋波到混沌。这些研究结果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都极大加深了我们对固体表 面反应动力学的理解。 中国相关研究状况 中国也是较早开始催化和表面 化学研究的国家之一。其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1933年,张大煜先生在获得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开创和发展胶体化学和表面 化学的研究。从50年代初开始,他致力于工业上广泛使用的催化剂担体研究,结合水煤气合成石油的钴催化剂和合成氨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逐步建立了物理吸 附、化学吸附等一系列研究方法,提出了表面键理论的设想,并以此为指导,研制成功了合成氨新流程3个催化剂,在当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其中在表面化学研究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已经故世的原大连化物所郭燮贤院士和原复旦大学的邓景发院士的工作。郭燮贤在基础研究方面先后提出了表面“空 位”对吸附和催化反应作用的概念,以及氢和一氧化碳活化吸附方面的“易位吸附”和“协同机理”的新概念等。邓景发自行设计、组装了多种近代能谱仪,在国内 较早建成了一个从分子水平研究表面吸附和催化过程的表面催化实验室,系统开展了银系列催化剂的基础理论研究。 埃特尔与中国 埃特尔为我国表面化学和催化研究队伍的培养和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分别从1997年和2000年开始担任《催化学报》顾问和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 室国际顾问,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厦门大学等单位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据美国《物理化学杂志》统计,曾在埃特尔研究室长期工作的中国学 者超过10位。 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包信和1989年至199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