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历程 辉煌的业绩.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艰难的历程 辉煌的业绩   我们需要回顾,需要总结,因为过去是我们农垦工作的财富,我们需要历史,需要把我们的精神史真实地记录下来,需要记录我们追求和苦苦探索的轨迹。柴达木农垦历史就是在一步一步的曲折发展中不断壮大的。   历史向来是公正无私的,它永远不会忘却那些为光荣和梦想奋斗不息的人。他们为那片土地付出的很多很多,而索取的很少。他们与那片土地结下了永远挥之不去、终生难忘的情结。他们没有愧对足下的土地和前辈们的希望,他们无怨无悔。   当香日德农场经过两代人的不懈努力,开发建设成为一个颇具规模和影响的绿洲生态农业基地。在开发建 设的过程中,他们不是一帆风顺,有艰难的探索,有苦涩和无奈,而在忍耐和奋进中,他们一步一步走向了生存和发展之路。   回顾他们不平凡的开发建设道路时,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和道理:香日德农场人依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奋战、科学务实的精神,战胜各种艰难困苦,在荒漠上建立起了绿洲生态农业基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   一   荒漠上建起大绿洲,那辉煌的成就,永载史册。香日德农场成立于1956年2月27日。   1955年10月中旬,首批30多人进入该地勘察。他们来时没有像样的交通工具,只有原始的劳动工具,而他们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开始了他们悲壮的创业历程,奏响了开发建设荒原的战斗号角。他们扎起帐房,垒起锅灶,开始土地勘测丈量,绘制规划蓝图,摸清了它的地形地貌、土质概况,以及当地的水文资料,为以后建场设点,总体布局,提供了重要依据。   1956年初,先是有从湖北沙洋农场调进的拖拉机分队机务人员,有从茶甘公路工程处转调来的干部,接着便是从外省调进的劳改犯人及随队管教干部。与此同时,首批从华北部队来的转业军人和一部分上海、四川籍的招干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走上创建劳改农场的第一线。1956年2月27日,正式宣告香日德农场成立。第一年始建,一切从头做起,开了荒,种了地,当年收获粮食280万斤,还加紧修建房舍,使全场7000人在住了一年帐房之后,赶在严冬前搬进了新盖的土窑洞和简易房屋。   当他们最初踏上这片土地时,境内只有一株从昆仑山上被洪水冲下来的红柳。他们进行大面积的开荒造田,破坏了本来就脆弱的植被,造成新垦地的沙漠化,环境日益恶化。当风沙起来时,大片的沙丘流动起来,导致沙丘吞畜圈,堵塞渠道,逼迫人畜搬家,他们体验了“沙进人退”这一大自然严酷的惨象。风沙是威胁他们生存发展的最大障碍。1961年5月30日,一场10级沙尘暴持续时间长达6个小时,致使农场1.4万亩小麦受灾,占当年播种面积的45%。风沙过后,受灾的绿苗不见了,留下的却是漫漫黄沙。那时候,一年内播种三次还不能保住全苗。他们从风沙灾害以及抗御中逐步认识到,要在新垦地上生存下去,必须要战胜肆无忌惮的风沙袭击,否则,最后的结局就像当时有的农场已出现的现象:溃败荒漠。这是谁也不愿看到的结局。战胜沙漠化、改善小气候的最好办法就是营造防护林带,别无选择。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他们进行有计划、按步骤的大规模营造防护林带工作,这实际上是他们的生存决战。他们还派人到新疆学习营造防护林带的经验和技术。在植树时,动了不少脑筋,也展现了许多智慧,采取先冲沙后造林的办法。1974年到1978年,共冲走沙丘400万方,在沙丘周围开辟出林地2000余亩,种植防风固沙片林。还采用在沙丘周围打土坝、把土坝再用沙柳等层层网住的方法。这些办法有效地遏制住了沙丘向家园逼进的被动形势,有效地保护了新垦地。   二   香日德农场的造林成果,是创业者们长年累月辛勤劳动换来的。早在建场前期,苗木奇缺,就地无材可取,只能是自行育苗,而后移植。1957年春,从湟源采集拉回两车杨树枝条,开始建设苗圃,培育幼苗。1959年基本完成四周植树,扩建苗圃100多亩。1962年育成的幼树已达数百万株,造林也随之纳入总体规划,加快了进度。1964年,学习新疆建设兵团建设条田经验后,开始大规模地营造护田林带。1965年首先完成10000亩田林路渠配套条田建设工程,以后逐年均以40万株以上的造林速度扩展,到1975年完成了横贯场区东西的主林带和大部分条田林网的建设。此时,大部分幼树已长大成林,开始明显地起到防风固沙作用。同时,林业队的小网格条田试验收效更好,并从此凭借小区气候的改善,突破了果树栽培不能安全越冬的难关,放弃多年“匍匐栽培、封土越冬”的做法,改为“直立栽培、露天越冬”,成功地探索出既省工又利于推广的新路,开创了高寒地区果树直立,露天越冬的奇迹,填补了柴达木盆地的一大空白。1985年《青海省社会经济统计年鉴》(试行本)记述:“柴达木盆地的香日德农场,从1965年开始造林,现保存林木666.6万株,林地面积17883亩,占耕地面积的18.9%,其中农田防护林带532条,占地42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