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斐索Fizeau干涉仪
第九章 光的电磁理论基础 本节内容回顾 1、波的叠加原理 2、两个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的单色光波叠加 3、驻波(频率同、振动方向同、传播方向相反) 4、两个频率相同、振动方向垂直的单色光波叠加 Interference fringes 干涉现象(Interference) 在两个(或多个)光波叠加的区域形成强弱稳定的光强分布的现象,称为光的干涉现象。 Comments Nicol prism is a good polarizer, but it is expensive and has a limited field of view (28o). The Glan-Thompson prism has a wider angular aperture (40o), but is wasteful of calcite and hence even more expensive. The Glan-Foucault prism has no cement (but a narrow field) and thus is less likely to be damaged at high power densities. 几点注意 波片是对特定的波长而言; 自然光入射波片时,出射光仍然是自然光 为改变偏振光的偏振态,入射光与波片快轴或慢轴成一定的夹角 表示:部分偏振光=完全偏振光+自然光 完全偏振光 Ip=Imax-Imin 偏振度: 二、 偏振光的产生(Production of polarized light) 主要方法:反射和折射、二向色性、散射、双折射 1. Polarization by reflection 2. Polarization by transmission 3. Polarization by dichroism 4. Polarization by scattering 5. Polarization by double refraction 1、由反射和折射产生偏振光 1)菲涅尔公式:反射波、折射波与入射波振幅比值的关系 2 n 1 q 1 n 2 q 1 q ’ x z o E1p E1s E’1s E’1p E2s E2p 入射面xoz 分界面xoy 由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电磁场边界条件推出: 公式讨论: 1、由 式(1)知:当光线从光疏介质到光密介质时, 2、由 式(3)知:当 时, 3、由 , 式(2)(4)知: 反射光为线偏振光。振动方向垂直于入射面。 透射光为部分线偏振光。 2)布儒斯特定律( Brewster’s Law ) 自然光投射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上时,若入射角满足关系式 ,则反射光中没有振动平行于入射面的分量。 · · · · · · · · · · 2 n 1 n 1 q 2 q 1 q , 入射角为布儒斯特角,即 3)实例(Examples): 用玻璃片堆获得偏振光 偏振分光镜 ZnS(n2) 冰晶石 (n1) 45 。 n3 ? 制作 ? 原理 ? n3 ? 膜层厚度 ? 层数 2、由二向色性产生偏振光 (Polarization by Dichroism) 二向色性( Dichroism ):各向异性的晶体对光的吸收本领随波长改变外,还随光矢量相对晶体的方位而改变。 人造偏振片(Polaroid): H偏振片和K偏振片 x(拉伸方向) y(透光轴方向) z 一束非偏振光入射到气体上,那麽在与入射光束垂直的方向上被散射的光是线偏振光。散射光的振动方向 在光线传播方向的垂直平面内。 3、由散射产生偏振光 (Polarization by scattering) 三. 马吕斯定律(Malus’ law)和 消光比(Extinction ratio) 如果一入射线偏振光的电矢量振动方向和检偏器的透光轴成 q 角,则通过检偏器之后的光强 I 为: 起偏器( Polarizer ):用来产生偏振光的偏振器件。 检偏器( Analyser ):用来检验偏振光的偏振器件。 A 0 cos q A 0 s in q y(透光轴方向) x q I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