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神经系统-扈青云.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总 论 一、开设此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1.巩固以前学习的神经系统解剖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临床课奠定基础。 2.神经系统疾病增多,虽然CT、MRI等应用广泛,但神经系统基础知识仍然非常必要。 二、复习神经系统总论知识: 1.NS在机体中的主导地位: 1)个体生存:调节机体各系统在机能上的协调统一; 2)种族生存:调节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3)思维、语言、情绪、记忆等。 2.NS构成: N元联系的四种方式:辐散式、聚合式、环路结构、侧副抑制 3.NS区分 4.术语 神经纤维的分类 脊 髓 以前所学: 1左侧颈膨大半损伤,四肢运动感觉情况. 2某人脊柱损伤,左下肢不能随意运动,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消失,右侧脐平面以下皮肤痛温觉消失,诊断椎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分析: 脊髓损伤的部位(节段) 哪个椎骨骨折引起 解释上述症状和体征 一、复习: 1.外形:颈膨大C4-T1;腰膨大L2-S3。 2.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骨C1-4 5-7 T1-3 4-6 7-9 10-11 T12 L1 髓C1-4 5-8 T1-4 5-8 9-12 L1-5 S1-5 Co 脊髓的内部结构与损伤 红核脊髓束: 中脑红核→红核脊髓束→交叉→前角运动细胞→ 对侧屈肌活动的肌张力和活动 前庭脊髓束: 前庭神经外侧核→同侧前庭脊髓束 →前角运动细胞→兴奋同侧肢体伸肌的张力和抑制屈肌。 顶盖脊髓束: 上丘→顶盖脊髓束→交叉→脊髓灰质→视听反射 内侧纵束: 前庭神经核→内侧纵束→脊髓灰质→平衡觉与眼球的运动和头的运动结合起来 网状脊髓束: 网状结构→网状脊髓束→脊髓灰质→调节肌张力 二、前角及病变综合症 一)前角细胞: 1.运动神经元; 2.中间神经元。 二)运动神经元分群及机能 三)病变综合症 1.下神经元损伤症; 2.节段性机能障碍; 3.同侧瘫; 4.肌纤维震颤 三、后角及病变综合症 一)细胞分群 lissaver氏束:角尖。 角周巨细胞:后角周边,贯穿脊髓全长,接受后根痛温粗触纤维。Rolando氏胶状质:全长,多至本节。 固有核:贯穿脊髓全长,接受后根痛温粗触纤维及胶状质纤维。 胸核:后角基部,胸段及上腰段明显,接受后索及根的纤维至本侧脊髓小脑后束。 中间内侧核:位于中间带与胸核之间,全长,接受后索及根的纤维至两侧脊髓小脑前束。 二)机能分配:后外-近段;前内-远段。 三)病变综合症 1.同侧肢体节段性感觉障碍; 2.痛温消失,触觉迟钝,即分离性感觉障碍; 3.与该部相关联的脊髓反射消失或减弱; 4.刺激性痛,但较根性轻,呈束带样、条状痛; 5.上颈段、上胸段多见。 附:神经根损伤综合症: 1.依受累皮节的疼痛放射; 2.痛觉比其它感觉严重; 3.所支配肌肉的肌张力下降,较严重损伤少数可出现肌萎缩; 4.反射障碍与根神经损伤一致; 5.植物神经功能缺失(出汗、立毛、血管舒缩)。 四、侧角及病变综合症 一)交感N:T1-L3;副交感N:S2-4 二)病变综合症 1.Horner综合症: A眼裂变小(上、下睑板肌瘫); B瞳孔缩小(瞳孔开大肌瘫); C眼球凹陷(眼眶肌瘫); D无汗; E半侧面部血管扩张; F中枢性交感束、睫状脊髓中枢、颈上N节及节后纤维。 2.血管运动障碍; 3.泌汗障碍; 4.立毛肌反射障碍; 5.排尿、排便反射障碍; 6.性机能障碍等。 五、白质 一)复习: 1固有束:节段间联系及节段间反射。如疼痛引起的肢体短缩屈曲反射。 2上行传导束:浅感觉—触压痛温; 深感觉—意识性本体感觉:可感知并判定至大脑;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反射性调节至小脑 内脏感觉—机器化学刺激,漠糊,迟钝,不易定位。 3下行传导束:锥体路和锥体外路。 锥体路:皮质脊髓侧束和前束。 锥体外路: 1)红核脊髓束:侧索,侧束前,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体姿。 2)网状脊髓束:仅至C、T;大C-前角-肌;小C-侧角-内脏; 分侧束:不交叉,皮脊和红脊间行 前束:交叉和不交叉。 调节肌张力和内脏活动。 3)前庭脊髓束:前庭外侧核---前索与脊丘前束混行,传导来自前庭和小脑的冲动,调节躯干、四肢肌张力,维持体位平衡,尤其对伸肌张力作用明显。 4)顶盖脊髓束:前索,仅在上段,主视听防御反射。 5)内侧纵束:前索,来源多,终于颈髓前角,主头颈肌协调运动. 6)橄榄脊髓束:下橄榄核-前侧索间,主颈肌反射活动。 二)病变综合症 1后索:薄束、楔束及一些短束。 A同侧束性损伤,深和精触消失; B深反射消失或减弱; C深感觉性共济失调,可用视觉矫正; 或a姿势和运动觉丧失,闭眼后不能说明其肢体所处位置;b立体感觉丧失,闭眼后不能辨别和描述出所触摸物体的形态和性质;c两点辨别觉丧失;d振动觉

文档评论(0)

006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