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兔”文化内涵历史嬗变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兔”文化内涵历史嬗变研究   摘 要:兔文化是我国动物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兔文化的内涵和兔的意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扩展。兔子从最初的写实形象变成生殖崇拜的对象,并逐步与崇月文化相融合,其文化内涵不断衍生扩展。关于兔子的典故诗歌记载也丰富了兔文化内涵。   关键词:兔文化;内涵演变;生殖崇拜;神话形象;诗歌形象   兔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丰富的组成部分。无论是有关兔子的神话传说、成语典故,或者是有关兔的诗歌描写都数不胜数。兔子从野生动物走入人类的文化生活当中,并走上神坛,成为先民的崇拜对象。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兔文化所包含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   1 以自然写实为主的兔文化   我国兔文化来源已久。建子龙、任战军[1](2014)指出:“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兔形玉器最早国家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以兔为题材雕刻成的玉器。”出土文物中的兔子造型或卧或立,有的是祭祀所用器具,有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配饰,造型多古朴可爱。各朝代的兔形玉器文物中,兔形象随着雕刻技术和审美观念不断发生变化。但是无论是简单古朴的造型还是后期工整端丽的兔形象,都是写实性的兔子,反映了先民认识世界时最朴素的思维方式。   写实的兔形象除了在玉器、陶器等生活用具中出现之外,在绘画作品中也常有其身影。汉代多处壁画,如山东宋山小石祠东壁画像,嘉祥武氏祠汉石画像等,都出现了兔的形象。在其他著名绘画作品,如北宋崔白《双喜图》、明代张路《苍鹰逐兔图》、清代沈铨《雪中游兔图》以及近代绘画大师齐白石《双兔图》等,都对兔子外形柔弱优美的姿态加以细致描绘。   2 作为生殖崇拜的兔文化   原始社会对兔子的刻画和崇拜起源于生殖崇拜。兔子是自然界中生殖能力极强的物种。远古时期的人类族群生产力低下,人口数目和劳动力质量成为一个部落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评判内容。东汉班固在《尔雅》中记载:“兔子曰娩”。出于对繁衍后代的强烈需求,兔子凭借其强大的繁衍能力成为了先民眼中生殖的代表。   对兔子的生殖崇拜文化至今保留在民间习俗之中。人们在布置洞房时所贴的窗花上多有蛇盘兔、鹰抓兔等形象,就是暗喻男女之间阴阳结合,并祈盼女性能多子多孙。巴娄[2](2011)在介绍苗族兔文化中也提到,因为兔子繁殖能力强,故而苗族民间多选择兔年娶媳妇、修房子,以求多子多孙、兴旺发达。苗族村民制作的各类饰品中也多有兔子的形象。   3 走上神坛的兔文化   兔子走上神坛则是受到崇月文化的影响。崇月文化是我国古代中一种影响深厚且绵延已久的文化类型。月亮代表了先人对人口繁衍的追求和长生不老的期冀,这和先人对兔子崇拜的内容正好相符。   汉代道家兴盛,养生修炼、追求长生不老是社会的主要思想潮流。道家认为月亮上藏有长生不老的药,而兔子自然就承担了捣药的职责。“玉兔捣药”这一形象在文物资料中也经常出现。傅玄在《拟天问》中更是直接写出“月中何有,玉兔捣药”。民间传有“白兔寿千岁”的说法,也就是由此而来。宋书《符瑞志》记载“王昔德盛则赤兔现,王者敬耋则白兔现”,白色的兔子变成为了祥瑞的征兆。   兔文化与崇月文化的融合还体现与“嫦娥奔月”故事的结合中。嫦娥奔月神话中并未提到玉兔这一形象,而后期的神话故事中玉兔却一直成为嫦娥身边的宠物。嫦娥奔月与玉兔捣药都与月亮有关,在坊间故事流传中,两个故事便逐渐合二为一了。   4 诗歌典籍中兔文化   与兔有关的诗歌典籍最早可追溯到《诗经》。《诗经?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炮之燔之”。《诗经?小雅?巧言》:“跃跃?赐茫?遇犬获之。”这表明兔子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成为人们饮食生活的一部分。此外,《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等,都刻画了“狡兔”形象。李贵生[3](2010)指出,“狡”本意是迅疾,“狡兔”指的是跳跃迅疾的兔子。较为著名的描写兔子的句子当属《木兰辞》中名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古人早期对兔子的刻画主要以对其自然属性刻画为主,并没有突出其象征意义。   在后期文学创作中,兔形象在经过艺术家们的提炼加工后,成为高度抽象概括的文学兔形象。《古怨歌》:“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后以白兔喻弃妇。白居易《中秋月》“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以兔喻月亮。苏拯《狡兔行》:“秋来无骨肥,鹰犬遍原野。草中三穴无处藏,何况平田无穴者。”诗人借兔子表达对贫苦的底层人民的同情。以兔为主题的诗歌在历史中不计其数,韩愈《毛颖传》、梅尧臣《永叔白兔》、秦观《放兔行》、赵孟?\《兔》等等文学大家都曾借兔抒情。兔意象成为诗歌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5 兔文化内涵演变脉络   兔文化的演变发展主要沿着两个方向进行。   一是延续着早期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