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上古蜀方言新探.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海经》中的上古蜀语新探 攀枝花学院 唐世贵 唐晓梅 内容提要 先秦时代,中原文献没有直接记载上古巴国、蜀国历史文化,自然,中原文献是不可能出现巴 蜀方言的。只有《山海经》2/3 的内容直接、间接书写了巴蜀山川地理、历史文化,因而,上古蜀语基本上保 存在其中。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山海经》中的上古蜀语:蜀、巴、禹、葵、羲、娲、氏、寻、仞、 沮、荆、柸、风等字,以及相通文字:私、纤、丝、任、苴等与甲骨文、《说文解字》等文献进行对照,来论证 上古巴蜀方言与中原华夏语言既有相同之处,且又有较大的区别。 关键词 山海经 上古蜀语 新探 作者简介 唐世贵(1950─),男,攀枝花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唐晓 梅(1983─),女,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语言与艺术设计。 20 世纪末,在四川盆地已发现巴蜀图语单符号 200 多个,至到本世纪,广汉三星堆又有数十个图语被发现, 但它们大多数是实物图像,既没有动词、形容词和连接词,也没有数目字,这还不能构成文句,只是看图解寓 [1](38) 意的符号 ,因此,尚无法与《山海经》之文字进行参照,确定其上古巴蜀方言的身份,探寻巴蜀方言与 中原华夏语言的联系与区别。 华夏语言原本是以东周王朝都城洛阳“雅言(官话)”为基础,吸收中原诸侯及巴蜀、荆楚等各地方言构成 的,例如:华语中的“蜀”、“巴”、“禹”、“氏”等字,就直接吸收了巴蜀方言。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是人类认 识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使用语言的人代代相传的产物。历代以来,华语虽然都以雅言正音作为交际工具的主流, 但正如华夏族是一个多元融合的民族一样,华语自古以来就存在方言的分歧。华语词汇在双音化的过程中,不 同区域的人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为同一事物造词,他们可能选择不同的语素(字)组词,也可能选择共同的语素 组词,例如对乐器的称谓:巴蜀方言称“乐”为“荆”,华语曰“南”,楚荆语曰“任”。各方言区对女性也有不 同称谓:巴蜀方言称“娲”、“羲”、“胥”,吴楚方言称“媭”、“娃”等。因为,各方言区又是相互影响的,并把 对方词汇吸收到自己的方言里,所以,造成了各方言区之语言文字相通的现象。例如“寻”字本是巴蜀方言, 同时它又是各方言区的通用字。还有“杯”、“酒”“狗”、“桑”、“丝”、“仞”、“沮”等都是通用字。先秦时代, 中原文献没有直接记载上古巴国、蜀国历史文化,自然,中原文献是不可能出现巴蜀方言。只有《山海经》2/3 的内容直接、间接书写了巴蜀山川地理、历史文化,因而,上古蜀语基本上保存在其中。 “蜀”“巴”“禹”这三个字,在《山海经》中属于上古蜀语,已是不争的事实。“蜀”字在《山海经》 中出现 2 次,《南山经》曰:“又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 [2](15) 宜子孙 ”。“蜀”即蜀国。并作了 2 次偏傍,其一指鸟名;其一指国名。从“蜀”字演变过程看:上古蜀山 氏与采桑饲蚕有必然的联系。野蚕性孤独,各据一叶,以保证其食叶充足。故“蜀”字又引申为“孤独”之意。 [3](97) 杨雄《方言》曰:“一,蜀也。南楚谓之独 ”。孔颖达《尔雅·释山》疏曰:“虫之孤独者蜀。是以山之 孤独者亦名蜀也。” 最早在岷江河谷养野蚕的部落,把他们居住的山,就称之为蜀山,部落就称之为蜀山氏, 其后与中原黄帝部落联姻。《说文》曰:“蜀,葵中虫也。从虫,两目象蜀头,中(谓勹)象其身蜎蜎。”段 [4](665) 玉裁注:“葵,而雅释文引作桑”。“淮南子曰:蚕与蜀相类 ”。“蜀”与“葵”两字是蜀方言,与中 [4](674) 原华夏族皆指称“蚕,任丝虫也 ”。“桑,蚕食叶木”。“蚕”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后来演变为形声字。“桑” 在甲骨文是象形字,上部是树冠,下部有树根,极像一棵树。甲骨文蜀字有二十多种形式,无论是哪一种形式, 蜀字的上方都有一个蚕的大眼睛,下方是一个蚕的弯曲的身体。最早的甲骨文 (蜀)字是没有虫字的,虫是后来发展的,金文

文档评论(0)

006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