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海经》中的上古蜀语新探
攀枝花学院 唐世贵 唐晓梅
内容提要 先秦时代,中原文献没有直接记载上古巴国、蜀国历史文化,自然,中原文献是不可能出现巴
蜀方言的。只有《山海经》2/3 的内容直接、间接书写了巴蜀山川地理、历史文化,因而,上古蜀语基本上保
存在其中。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山海经》中的上古蜀语:蜀、巴、禹、葵、羲、娲、氏、寻、仞、
沮、荆、柸、风等字,以及相通文字:私、纤、丝、任、苴等与甲骨文、《说文解字》等文献进行对照,来论证
上古巴蜀方言与中原华夏语言既有相同之处,且又有较大的区别。
关键词 山海经 上古蜀语 新探
作者简介 唐世贵(1950─),男,攀枝花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唐晓
梅(1983─),女,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语言与艺术设计。
20 世纪末,在四川盆地已发现巴蜀图语单符号 200 多个,至到本世纪,广汉三星堆又有数十个图语被发现,
但它们大多数是实物图像,既没有动词、形容词和连接词,也没有数目字,这还不能构成文句,只是看图解寓
[1](38)
意的符号 ,因此,尚无法与《山海经》之文字进行参照,确定其上古巴蜀方言的身份,探寻巴蜀方言与
中原华夏语言的联系与区别。
华夏语言原本是以东周王朝都城洛阳“雅言(官话)”为基础,吸收中原诸侯及巴蜀、荆楚等各地方言构成
的,例如:华语中的“蜀”、“巴”、“禹”、“氏”等字,就直接吸收了巴蜀方言。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是人类认
识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使用语言的人代代相传的产物。历代以来,华语虽然都以雅言正音作为交际工具的主流,
但正如华夏族是一个多元融合的民族一样,华语自古以来就存在方言的分歧。华语词汇在双音化的过程中,不
同区域的人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为同一事物造词,他们可能选择不同的语素(字)组词,也可能选择共同的语素
组词,例如对乐器的称谓:巴蜀方言称“乐”为“荆”,华语曰“南”,楚荆语曰“任”。各方言区对女性也有不
同称谓:巴蜀方言称“娲”、“羲”、“胥”,吴楚方言称“媭”、“娃”等。因为,各方言区又是相互影响的,并把
对方词汇吸收到自己的方言里,所以,造成了各方言区之语言文字相通的现象。例如“寻”字本是巴蜀方言,
同时它又是各方言区的通用字。还有“杯”、“酒”“狗”、“桑”、“丝”、“仞”、“沮”等都是通用字。先秦时代,
中原文献没有直接记载上古巴国、蜀国历史文化,自然,中原文献是不可能出现巴蜀方言。只有《山海经》2/3
的内容直接、间接书写了巴蜀山川地理、历史文化,因而,上古蜀语基本上保存在其中。
“蜀”“巴”“禹”这三个字,在《山海经》中属于上古蜀语,已是不争的事实。“蜀”字在《山海经》
中出现 2 次,《南山经》曰:“又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
[2](15)
宜子孙 ”。“蜀”即蜀国。并作了 2 次偏傍,其一指鸟名;其一指国名。从“蜀”字演变过程看:上古蜀山
氏与采桑饲蚕有必然的联系。野蚕性孤独,各据一叶,以保证其食叶充足。故“蜀”字又引申为“孤独”之意。
[3](97)
杨雄《方言》曰:“一,蜀也。南楚谓之独 ”。孔颖达《尔雅·释山》疏曰:“虫之孤独者蜀。是以山之
孤独者亦名蜀也。” 最早在岷江河谷养野蚕的部落,把他们居住的山,就称之为蜀山,部落就称之为蜀山氏,
其后与中原黄帝部落联姻。《说文》曰:“蜀,葵中虫也。从虫,两目象蜀头,中(谓勹)象其身蜎蜎。”段
[4](665)
玉裁注:“葵,而雅释文引作桑”。“淮南子曰:蚕与蜀相类 ”。“蜀”与“葵”两字是蜀方言,与中
[4](674)
原华夏族皆指称“蚕,任丝虫也 ”。“桑,蚕食叶木”。“蚕”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后来演变为形声字。“桑”
在甲骨文是象形字,上部是树冠,下部有树根,极像一棵树。甲骨文蜀字有二十多种形式,无论是哪一种形式,
蜀字的上方都有一个蚕的大眼睛,下方是一个蚕的弯曲的身体。最早的甲骨文
(蜀)字是没有虫字的,虫是后来发展的,金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pdf VIP
- 【新教材】花城版一年级音乐上册(艺术唱游)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教学计划(全35页)(2024年).doc VIP
- 二 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ppt VIP
- 电商直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pptx VIP
- 2020年版中国药典药物检测相关知识考试试卷.docx
- 2025割草机器人市场规模技术路线及竞争格局分析报告.docx
- 体育心理学(第三版) 季浏PPT课件.pptx
- 四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 测试题及答案 .pdf VIP
- 家用空调主板整机可靠性测试标准.docx VIP
- 2025秋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