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史学1第一讲 绪论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地史学 Historical Geology (Geohistory) 通过几代人20多年的长期不懈努力,使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这一地史上份量最重的“金钉子”于2001年3月正式定于中国煤山。这不仅是我国在该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标志性成果,而且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通过几代人的长期不懈努力,使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这一地史上份量最重的“金钉子”于2001年3月正式定于中国煤山。这不仅是我国在该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标志性成果,而且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各种重要的地学有关的学术会议在中国举办。 我国科学家获得了大量的国际学术奖项。 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十年浩劫,地史学和整个地质科学总体上都遭到严重摧残与破坏,我国未能及时跟上现代地球科学和地史学迅速发展的巨大变革。 二、地史学发展简史 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十年内乱期间,重要的成果有李四光1973年出版的《地质力学概论》,1976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用地质力学的观点编制出版了1:300万中国构造体系图。 二、地史学发展简史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1972年尹赞勋首先把板块构造和海底扩张学说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使这一理论逐步渗透到我国地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二、地史学发展简史 七十年代后期起我国在地球科学和地史学研究方面重新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二、地史学发展简史 1979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地层会议以及会议前后出版的一系列区域地层表、地区古生物图册、各纪断代总结、地层界线讨论等专著,再次总结并推动了我国地层、地史学的研究。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国地层指南》,对于加强地层学的全面研究,提高地层学为生产和基础科研服务的能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地史学发展简史 1979年全国第二届地层会议通过的《中国地层指南》基本上接受了赫德伯格(1976)主编的《国际地层指南》的多重地层划分的概念, 认为岩层是客观的物质,它具有多少种能够用于划分地层的不同特征,地层就有多少种类的划分和单位。 二、地史学发展简史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是中国地层学迅速发展的时期,集中表现在系统总结、专题研究、分支学科研究、国际合作加强,地层学的理论和地质年代表研究受到重视, 综合地层学迅速发展。 二、地史学发展简史 1982年以来陆续出版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在各大区区域地层表的基础上主编的《中国地层》十四卷本,按各个断代分别总结了中国的地层研究成果,建立了我国的地层系统,确立了标准层序。内容包括沉积类型、地层区划、分统划阶、标准层序、上下界线和国内外对比及岩相古地理等。 二、地史学发展简史 1982年和1983年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分别出版了《中国各纪地层对比表及说明书》和《中国各纪地层界线研究》,前者综合分析了我国各纪地层研究的成果,提出了前寒武纪到新生代各系地层对比表,概括论述了地层分区、生物群序列和区系,重要地层界线的确定和岩相古地理等问题,后者提出了我国古生界—中生界各系之间界线划分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地史学发展简史 1981年以来陆续出版的30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地质志和1993年以来陆续出版的分省、市、自治区的《岩石地层》, 系统反映了各省、市、自治区地层特征及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划分对比的成果。 二、地史学发展简史 专题研究成果累累。主要是结合建立国际层型剖面和点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浙江常山黄泥塘剖面已被确立为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Darriwilian)底界全球层型剖面点。这是在我国建立的第一个“金钉子”。 二、地史学发展简史 美国学者庞培勒(R.Pumpelly)于1862—1865年对华东和华北等地的调查,首先将常见的北东方向地层走向称为“震旦走向(Sinian trend)”。 二、地史学发展简史 德国学者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于1860及1868—1872年两次来华共对14个省区进行地质调查,1877—1912年发表《China(中国)》四卷,论述了中国地层、地质的主要特征,提出了震旦系(Sinian)这一后来非常有名也是争论最多的地层术语。 二、地史学发展简史 俄国学者奥勃鲁契夫于1880、1892—1894、1905 — 1906年多次到我国东北、西北考察,对黄土成因等方面有不少著述。 二、地史学发展简史 美国学者维里士(B.Willis) 于1903一1904年考察了我国七个省区,1907年发表《Research in China(中国地质研究)》两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