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宋初经学的守旧和开新
宋初經學的守舊與開新
2014-08-12 11:07:23 《廣東社會科學》 章權才
一、宋初的政治統一與重建統治思想的客觀要求
公元960年,趙匡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陳橋兵變, 後周被推翻。一個嶄新的統一的朝代隨之而起,是為宋。
趙匡胤建宋,政治局面重歸統一。但是,必須指出,這個統一從一開始就具有很大局限性。宋太祖、宋太宗兩兄弟雖然經過連年征戰,統一了大江南北,恢復了漢唐疆域的大部分,但在四周,卻仍然是一片戰亂。在西部,有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在北部,有契丹族建立的大遼;在新疆有高昌;在青藏有吐蕃;在雲南有大理等等。這些周邊的地方政權,跟趙宋政權攻伐作對,使其從一開始就陷入動蕩不安之中。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以史為鑒,把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問題擺在壓倒一切的位置。史載,建隆初,他征詢趙普,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幾易姓,兵革不息,蒼生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建長久之計,其道如何?”趙普回答說:“唐季以來,戰鬥不息,國家不安者,其故非他,節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矣。今所以治之,無他奇巧也,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註:司馬光:《涑水紀聞》卷一。)趙普認為,要加強集權,就必須壓制和打擊地方分權勢力,辦法是把地方上的政權、財權和兵權收攏到中央。這樣做,天下也就“自安”了。趙匡胤對趙普的建議是心領神會的,並且是付諸實施了的。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就是一個例證。所以後來朱熹說:“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註:朱熹:《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八。)
為了維護中央集權,趙匡胤不僅在政治、軍事、經濟諸方面采取“收”的斷然措施,而且在重振綱常、重建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諸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史載,趙匡胤一生征戰,以讀書愛書為樂,他“嚴重寡言,獨喜觀書,雖在軍中,手不釋卷。聞人間有奇書,不吝千金購之。”周世宗曾問他為何愛書成癖?他回答說:“臣無奇謀上贊聖德,濫膺寄任,常恐不逮,所以聚書,欲廣聞見,增智慧也。”(註: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他稱帝後,不僅自己勤於讀書,而且告誡群臣在百忙中不要荒廢讀書之事。“上謂近臣曰:‘今之武臣欲盡令讀書,貴知為治之道。’”(註: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趙普出身小吏,寡於學識,“上每勸以讀書,普遂手不釋卷。”《宋史》本傳載趙普“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家人見其斷國大議,閉門觀書,取決方冊,他日竊視,乃《魯論》耳。”《魯論》是《論語》的一種。漢興,傳《論語》者三家,魯人傳之謂之《魯論》,齊人傳之謂之《齊論》,出於孔壁之書則謂之《古論》。據《漢誌》,《魯論》共二十篇。趙普所學所用,估計就是這二十篇《魯論》。趙匡胤對趙普的要求和趙普的所作所為,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宋初文臣武吏競相通過讀書,以提高統治集團政治能力的動向。
趙匡胤對傳統儒學是非常重視的。據載,他即位之初,便下令“增修國子監學舍,修飾先聖十哲像,畫七十二賢及先儒二十一人像於東西廓之板壁。”(註:徐松:《宋會要輯稿?崇儒》。)他還親自為孔子、顏淵寫贊詞,“令宰臣、兩制以下分撰余贊。”(註: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
趙匡胤不僅十分重視儒學,而且十分重視儒臣。即位初,他曾說過如下一段話:“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令選儒臣幹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趙匡胤以儒臣知州事,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用儒臣反割據,避免重蹈唐末以來藩鎮勢重致尾大不掉的覆轍;另方面,用儒臣清吏治,重建已經敗壞的封建倫理綱常。乾德元年,趙匡胤下令:“詔禮部貢院,所試《九經》舉人落第,宜依諸科舉人例,許令再試。”(註:《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許令再試,就是企圖通過再試,把更多的儒生吸收到朝廷中來,使他們為趙宋政權的長治久安籌謀劃策。乾德四年,趙匡胤因後蜀銅鏡發現後蜀年號與宋朝有重復事,又提出了“宰相須用讀書人”的主張。(註:《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七。)表明他重用儒臣已上升到了更高的層次。
趙匡胤推崇儒學,著重點是推崇儒家宣傳的封建倫理道德。開寶元年,他下詔雲:“人倫以孝慈為先,家道以敦睦為美,矧犬馬而有養,豈父子之異居?傷敗風俗,莫此為甚。應百姓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孫無得別籍異財,長吏其申戒之。”(註:王稱:《東都事略》。)二年,又下詔雲:“川峽諸州,察民有父母在而別籍異財者,論死。”(註:《宋史》本紀。)三年,又下詔雲:“諸道州府,察民有孝悌彰聞,德行純茂,擅鄉曲之譽,為士庶推服者,以聞。”(註:王稱:《東都事略》。)八年,又下詔雲:“郡國令佐,察民有孝悌力田,奇材異行,或文武可用者,遣詣闕。”(註:《宋史》本紀。)趙匡胤多次下詔,對封建倫常三令五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