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城区2004年秋季期末调研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参考资料 .doc

宜昌市城区2004年秋季期末调研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参考资料 .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宜昌市城区2004年秋季期末调研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参考资料

宜昌市城区2004年秋季期末调研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开卷) (命题人:华清 审题:余蕾 满分:120分,时限:150分钟)   说明:   1.本试卷为统一测试卷,卷面分书写、阅读、写作三部分。听力与口语交际由各校自己组织考试。   2.请将答案写在答卷上,注意对准题号。   写在前面   亲爱的同学,课改三年来,我们经历着语文学习的革命, 我们在课堂上学语文,更在生活中学语文。我们重视了读写听说,更重视综合学习的能力。今天的考试就是展现我们语文综合素养的舞台,相信你能独立、自主、自信地完成一份满意的答卷! 书写(4分)   请将下边的句子写在书写格子内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注意:此题根据抄写文字和卷面书写水平综合评分,后边的答案文字都要认真书写。) 阅 读(56分)   一 阅读下列几则有关“秋”的古文,然后答题。(本题共5小题,计9分)   《诗经·国风·采葛》   彼采葛①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淮南子·说山训》(节选)   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a将暮②,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b寒。   《三国志·魏志·辛毗③传》(节选)   以明公之c威,应困穷之d敌,击疲弊之e寇,无异迅风之f振秋叶矣。   《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节选)   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g过耳。   【注】①葛:与后文的萧、艾均为植物名。②暮:_____。 ③毗:_____рǐ。   1.老师将《淮南子·说山训》中的“暮”的注释写漏了,请你查阅工具书或根据上下文推断它的含义,将注释的内容补上。(1分)   2.《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中,作者把“困穷之敌”、“疲弊之寇”比作什么?(1分)   3.请用一个逗号将 “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正确断开。(1分)   4.以上四则材料中共有九个“之”字。请将与“瓶中之冰”的“之”字意思相同的找出来,并把它们的序号写在答卷的横线上。(2分)   5.这几则古文所表达的意思后来都成为人们广泛引用的成语。请写出其中两条,并将相关内容填写在成语积累卡上。(4分)   二 阅读下文,然后答题。(本题共6小题,计14分) 话说“秋”字 (有删改) 张 波   ①一提到“秋”字,人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图画:天高气清,北雁南飞。_____,_____。人们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春去秋来,时光如梭。所以千百年来便有了“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的观念。   ②“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只蟋蟀的造型,其发音大概也从蟋蟀的鸣叫拟声而来。《诗经》就有这样的诗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中国北方,阳历八月蟋蟀成虫出现,九月盛行,十月鸣叫短促高尖,秋尽蟋蟀也就死去。《古诗十九首》中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的诗句,促织即蟋蟀;阮籍的《咏怀诗》:“开秋兆凉气,蟋蟀鸣床帏。”也把秋同蟋蟀联在了一起。   ③《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汉蔡邕《章句》有云:“百谷各以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这便说明“秋”与“谷物成熟”的关系。可见尽管“秋”字的起源与蟋蟀有关,但归根结底,与秋这一时节概念发生牢固联系的还是农作物成熟收获的景观。   ④“秋”的意义有以下几种: 1.秋季。 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2.A 。《诗经·国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3.日子,时期。诸葛亮《出师表》“ B。”4.白色。李白有诗:“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5.飞腾。《荀子解蔽》:“凤凰秋秋。”   ⑤由秋派生出来的词就更多了,组成了一个词汇系统,这个系统同中国传统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常见的有:1.秋风。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秋水。脍炙人口的句子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水清澈,看后让人心旷神怡,因此古人又用“秋水”比喻“清澈的眼波”。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仁剪秋水。”后来便有了“望穿秋水”的典故。3.秋节。古人用“秋节”指中秋节和重阳节。也用它泛指秋季。汉代班婕妤的《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意即此。4.秋声。欧阳修有著名的《秋声赋》。   ⑥与“秋”有关的成语有很多,如“秋毫无犯”、“秋扇见捐”、“老气横秋”等等。   ⑦以上所谈的关于“秋”的话题,只是“秋”字的很少一部分。因为秋字常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审美趣味。   ⑧秋天最令人伤感的景象是那无边的衰柳,凄楚的寒蝉,烈烈西风,如血残照。清代王士祯的诗就描绘了一个含愁带恨,憔悴飘零的意象:“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⑨最后,我们还是用欧阳修《秋声赋》中描写秋天景色的一段做结吧:盖夫秋之为状也,其

文档评论(0)

ust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