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冠县胜迹
武不能屈其气节(这句话的原文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即是孟子那句传诵千古的名言),
这才叫大丈夫 。”
晓谕景春,这是儒家亚圣孟子生平中的重要事
迹。到 “独尊儒术”的东汉时代,一个叫张平子(东汉著
名科学家、文学家张衡 ,字平子,是否此人?未见佐证
史料,不敢妄断)的人为纪念此事,在事情的发生地今
前张平西村 “筑台、构亭、勒石”,大概是先筑个台子,
其上建亭,亭内立有刻着纪事文字之类的碑碣。此亭
命名 “晓春亭”,取晓谕景春之意。因是张平子所建,故
所在地以建亭人的姓名命名为 “张平子村”,后省略
萧城遗址
“子”而成 “张平村”。周围其他一些村的命名也与孟子
曾到此及其晓谕景春有关。因其 “护送者千家”,故命 卷》记载:辽国君主景宗殂谢 ,萧太后(讳绰,小字
村名 “千家店”,后演变为 “店子”村;因其被民众 “提壶 燕)摄政,宋辽争战,萧后率其弟挞凛,进攻澶渊时,
浆迎”,故命村名 “提壶村”,后以其中一字的同韵字演 景德元年(1004年)筑城。是年九月,萧后密谋,以战
变为 提“固村”;因其 “止车而立”晓谕景春,故命名 “止 和。借讨还关南之地为 口实,调遣兵力20万骑,对
立村”,后以其中一字的同音字演变为 “直立村”;因其 大举进攻。御车燕京启驾,麾军南伐,日夜兼程,斯
教化景春,故命村名南北两个 “化春”,后以规模和其 驻马歇兵,安营扎寨,聚茭囤粮,强弓劲弩,点将鼓角
中一字的同韵字演变为 “小化村”、“化村”。 而后,直插中原腹地澶州,威胁汴京宋廷 。时任宰相
明代嘉靖年间,冠县知县夏浚(查旧志,夏浚成化 准,力主抗战,上奏真宗,御驾亲征,真宗应充,车銮
间任冠县知县,不知是取材的碑记记载有误 ,还是旧 澶州北城,士气大振 ,宋辽两军相持对垒,鏖战澶
志记载有误)在晓春亭旁设立学校,内阁孟渊重修庭 辽军先锋大将挞凛横戈马上,率军扑向宋营 ,宋将
宇。后经多年风雨摧残,渐即倾颓,仅存遗迹。清嘉庆 瑰城上按动床子弩机关射杀 ,挞凛身中弩箭而亡,
七年(1802年),根据 “废坠者举之”的诏令,官府下文 军挫衄,请求议和,恰与真宗战术吻合,宋君辽主,
重修晓春亭。翌年三月重修完成,嘉庆九年(1804年) 有化干戈为玉帛之意,遂澶渊盟成,宋辽罢战,垒城
立碑记之。碑有两通,分别由冠县教谕张登三和孟子后 存。故称萧城、驻马城、歇马城。
裔孟毓杰撰写碑文。亭址,据传因风水原因,也从原址 相传盖地而来的萧银宗兵将用头盔盛土一夜
村西北角移至现村中某村民院内。除重修原有亭台外, 成萧城,故俗称盔安城、土城。
又增修孟子庙,内有孟子塑像。官府还拨祭田10亩,分 萧城为正方形,边长均 1300米,总面积 169万
派孟氏族人轮流耕种,以备祭品。至此的官员,文官下 方米。东、南、西、北壁有四门,称为瓮城。瓮城门与
轿,武官下马。 重《修晓春亭碑记》呼吁,“后世崇仁先 门不相对,俗称扭头门;城墙土筑夯砸 ,每层厚 13
生、慕义君子扶翼续修之,庶古迹之不泯也。”又经百年 分,四角和城门有箭楼及城门楼。城墙基部宽26
沧桑,至清末,亭颓庙塌,仅存碑碣。民国时期,民国县 顶部宽8米,高 13米,周长 5200米 ,四周城隍宽
政府曾让村里的绅士联系孟氏族人重修,未果。1933年 米。 “萧城晓烟”为旧时馆陶县八景之一。古城址遗.
续修县志时,修撰人员至前张平西村找到倒地的石碑, 尚存点将台、箭楼、城门楼、磨盘洞、烽火台、饮马
抄录下碑文,收录至所重修的县志艺文志中。1958年, “万人坑”等。
仅存的石碑被村民毁坏制成榨油的碾盘。 城内于、赵、陈,刘、马 、张、石 、郭 、王姓氏居民
计360户,1659人。赵 、于氏 《家谱》记传,先祖移民,
萧城故城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从山西洪洞县迁徙.
萧城故城,南与黄河故道毗邻,北距旧馆陶县城 西,城内原住村民,在元末明初 ,因战乱瘟疫,人亡
(现北馆陶镇)2.5公里,西临漳卫河,东与清渊故城(现 毁,赵、于两姓迁城内,重立新村,沿用旧村名至今。
清水镇)相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