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来在清华参考资料 .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原来在清华参考资料

「教育原来在清华」--追忆我的父亲吴文藻 文.吴冰 冰心、文藻1929年在上海与父母合影   吴文藻(1901-1985),江苏江阴人。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1916年考入清华学堂,1923年赴美留学,192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后,先后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并兼清华大学教授,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和文法学院院长等。1953年后在中央民族学院任教授。   「教育原来在清华」这句话取自我母亲戏笑父亲所写的宝塔诗,原文是这样的: 马香丁羽毛纱样样都差傻姑爷到家说起真是笑话教育原来在清华   关于这首诗的由来,母亲在《我的老伴吴文藻》一文中做过解释,说的都是父亲的「傻」。如母亲故意告诉他丁香花叫「香丁」,他竟然信以为真。又如,我们小的时候,他和母亲一起进城去看外祖父,母亲让他买两样东西--给孩子买一种叫萨其马的点心,给他的老丈人买一件双丝葛的夹袍面子。父亲「奉命」到了「稻香村」和「东升祥」后,两样东西都叫不上来,只说是要「马」和「羽毛纱」!「马」是我们孩子的用语,是对点心萨其马的简称:至于「双丝葛」怎么变成了「羽毛纱」,真是天晓得!母亲说幸亏两家铺子打电话来询问,父亲才算交了差。不过也给人留下了「傻」的印象。后来母亲曾当着清华校友对校长梅贻琦先生发「怨气」,不料梅校长笑着在宝塔诗后补上了两句:   冰心女士眼力不佳   书呆子怎配得交际花   据说当时在座的清华同学「都笑得很得意」。当「交际花」,母亲不够格,但在家人的心目中,父亲却实在是「傻」!他的一个同学曾戏言:「文藻在家是『一言九顶』!」的确,往往他一张口就有几个人顶他,不是说他发音不对,就是说他书生气十足,或观点迂腐等等。自己是不是「一言九鼎」,他似乎从不介意,我想这是由于他认为在非原则问题上不必跟家人「一般见识」。由于父亲不是中国传统式的「严父」,家里的气氛总是很民主和轻松的,父亲的民主思想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作风,或许是得益于「教育原来在清华」吧。 作为家长和丈夫的父亲   母亲说他们在婚后分得燕南园一座小楼。父亲除了请木工师傅为他在书房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书架外,只忙于买几个半新的书橱、卡片柜和书桌,把新居的布置装修和庭院的栽花种树,全都交给她一人操办。上课后,父亲就「心满意足地在他的书房里坐了下来,似乎从此可以过一辈子的备课、教学、研究的书呆子生活了」。确实,婴儿时我们洗澡,连舅舅、姑姑,甚至父母亲的学生们都来「观赏」,惟独不见父亲的踪影!在我的记忆里,他似乎总是手里拿着一支红铅笔,坐在书桌前读书看报。连我的孩子上幼儿园时也会拿红笔在报纸上画道道,说是在「学爷爷」!可见这潜移默化的力量之大!   父亲去世后,他的学生在悼文里都写道:「吴师曾感慨地说:『我花在培养学生身上的精力和心思,比花在我自己儿女身上的多多了。』」我不知父亲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说这番话的。他没有意识到他给予子女以至孙辈的是更加宝贵的榜样力量和精神财富,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怎样做人、如何治学。   要说他在生活上一点不关心我们,也不确实。我考上南开大学后,他执意要送我到天津,并把我托付给他清华的同学、历史系的雷海宗教授,尽管后来我一次也没有找过雷伯伯。我上大学后,他曾郑重其事地对我说过,可以开始「留意有什么合适的男孩子」了,他甚至为我右臂上因骑车不慎在铁丝网上划过一条很长的伤疤,而担心我会因此找不到「对象」!在母亲出国时,他会突然问起我和妹妹那个月是否来过「月经」。这类事母亲是从来不管也不过问的,因此我们更感到父亲实在是「迂」,当然在觉得他迂得可笑的同时,又感到他傻得可亲可爱!   父亲对我们的关心多在学业上。我小时喜欢看书,在花钱为我买书上父亲从不吝啬,尽管他自己的衣服、鞋袜都是补了又补的。妹妹吴青到美国进修,父亲给她的信很能说明问题:「……大家为你活动如此频繁,感到高兴。不过一人精力有限,社交普遍铺开,消耗精力太多,要斟酌情形,适当安排得少一些。……你局面已经打开,今后的问题在于有选择地加以利用。你比别人机会多,多了就必须有个选择,是不是?」私下里,他对我们说,他担心活泼好动、极善交友的妹妹在美国短短的几个月「跑来跑去,没能读多少书!」他在信中还对吴青读什么书、听什么课、怎样学习,都一一详细指点。我常觉得父亲无论写什么,包括家信在内,往往写着写着就有点像「论文」了。这也是我们爱嘲笑他的一点。   父亲和母亲相识,说起来还和「清华」有关。他们是同船留美的,母亲上船后,托许地山去找她中学同学的弟弟--一个性吴的清华赴美留学生,结果阴差阳错地把父亲给找了来。二人闲谈中,父亲听说母亲想选修一些英国19世纪诗人的课,就列举了几本著名英美评论家评论拜伦和雪莱的书,母亲却都没有看过。父亲还说:「你如果不趁在国外的时间,多看一些课外的书,那么这次到美国就算是白来了!」当时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ust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