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综述参考资料 .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化自觉综述参考资料

“文化自觉” 概念: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自知之明是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提出背景:经济全球化——“文化自觉”的提出表达了当前思想界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应,是世界各地多种文化接触的迫切要求。人类发展到现在,我们开始要知道我们各民族的文化是哪里来的?怎样形成?它的实质是什么?它将把人类带到哪里去?只有获得了文化自觉,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冲突,才有可能最为合理地实现融合,才有可能最为持久地推动发展,从而逐步达到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费孝通《文化自觉的自相来源和现实意义》 思想来源:自20世纪前半叶中国思想主流围绕着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有关中西文化的长期争论:在西方的强烈冲击下,现代中国人究竟能不能继续保持原有的文化认同,还是必须向西方文化认同? 提出文化自觉的背景:研究少数民族(内蒙古鄂伦春)如何把自身文化保存下去?——寻求文化转型 “文化自觉”问题由少数民族扩展到中华民族乃至于全人类的共同问题 中国文化的特点:1)重视家庭的观念;2)一国两制,可以有对立面的统一;3)多元一体的思想;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现实意义:中国文化里有许多我们特有的东西可以解决很多现实问题,如911,西方忽视文化差异,“以恐怖对恐怖”。 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 1)承认我们中国文化里边有好东西,并提炼成世界性的东西,我们怎样把这些特点用现代语言更明确地表达出来 让大家懂得,变成一个普遍的共识。 2)一方面要进一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我们历史,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一方面要了解和认识他人的文化 学会解决处理各种不同文化接触的问题,为全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 中西文化碰头时,中国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态度: 清朝:以天朝自居——惧怕西方文化 五四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西方现代文化代替中国的旧文化 抗战时期:国难当头 战后:面临问题:中国文化何去何从?应建立一种怎样的社会文化秩序?当时知识分子偏向于否定传统,建立全新的理想社会。但并没有重视革新与传统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翻天覆地变化 ——无论是“戊戌”的维新变法,“五四”的新文化运动,还是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都是在破旧立新的口号下,把“传统”和“现代化”对立了起来,把中国的文化传统当作了“现代化”的敌人。“文化大革命”达到了顶点,要把传统的东西统统扫清,使人们认为中国文化这套旧东西都没有了。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步履维艰。 怎样在“传统”和“现代化”之间找到接榫之处?文化不仅仅是“除旧开新”,而且也是“准陈出新”或“温故知新”。“现代化”一方面突破了“传统”,另一方面也同时继续并更新了“传统”。 和我们的上几代人不同,他们挂受中国文化培养成长的,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底。由于他们基本上是在中国文化传统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因而对中国文化的长处有亲切的体验,甚至有归属感。所以他们的基本立场是“要吸收西方新的文化而不失故我的认同”。如陈寅恪先生讲“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钱穆先生说“余之所论每若守旧,而余持论之出发点,则实求维新”。像他们这样的学者是无法接受“进步”和“落后”的简单二分法的,他们求新而不肯弃旧,在当时的潮流中不免陷入严重的矛盾之中。 研究文化自觉:1)长期以来在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下,特别在“文革”时期,“传统”被冲刷得太厉害了,能够把有深厚中国文化根底的老一代学者的学术遗产继承下来的队伍还没有形成。2)西方对此研究在于对中西文化中深层次的批判(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而“文化自觉”的研究紧跟国内社会经济发展。 认识文化: 人在群体中凭其共同认识相互模仿别人的生活手段以维持生命——从生物人变成了社会人。 文化社会性:人文世界中的每一个成员凭其天生的资质创造出来的创新,不断被其他个体模仿,并在日积月累中逐步为群体所接受,就进人人文世界的内涵,成为社会的文化,不再属于任何的个体。 文化的历史性:社会人相互学习利用那些人文世界的设施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或说包括它的硬件和软件,进行生活。虽然群体中的生物人逃不掉生死大关,但属于社会人的生活用具和行为方式即文化的零部件却可以不跟着个别生物人的生死而延续下去。文化的社会性可以超脱生物体生死的定律,而有其自己存亡必废的历史规律。这是文化的历史性。 学术研究前沿 有关文化自觉的应用:以文化自觉的视角来认识当前的文化活动,并思考活动如何实现活动的文化转型和改造。 曹连众在《南京青奥会的文化自觉展望及实现路径》中运用文化自觉的思想,以理性的视角来认识南京青奥会。其中,南京青奥会文化自觉表现为人们对南京

文档评论(0)

ust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