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园林参考资料 .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口园林参考资料

水口园林的内涵、特点及作用与意义 中国自古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尊重自然的生态规律,总结出了顺应自然、符合自然变化规律的风水理论,并将风水理论运用到从选址到建造的整个人居环境的营建过程。水口是风水学三纲(气脉、明堂、水口)五常(龙要真、穴要好、砂要秀、水要抱、向要吉)的纲要之一,是“一方众水所总出处也”(亦即两山夹峙、左环右绕的水流出口)。国人常常通过风水手法的运用以及长时间的苦心经营,将该地带营建成为山石犬牙交错、清流左环右绕、建筑各抱地势、树木郁郁葱葱的风景之地,形成了“水口园林”。 水口对择地的独特要求使水口园林与一般意义上的园林不同,为求得开天门、闭地户的优秀风水环境,水口处理时须建筑桥台、楼塔等物,增加水口的锁钥之势。最普遍的作法是以桥作关锁,辅以树、亭、塘;人文层次较高的地区则以文昌阁、奎星楼、文笔塔等高大建筑为主,辅以庙、亭、堤、桥、树等。平原地区的水口则常在水中央立洲(称为“罗星洲”)或作土墩,并在洲或墩上建庙或阁,如浙江乌青镇的分水墩上即建有阁。 因此水口园林具有如下特点:以水口关锁缠绕、变化多端的真山真水为基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筑质朴、山水天然。如歙县唐模村的徽州水口园林“檀干园”、棠樾的“西畴”以及黟县宏村的“南湖”。水口园林的营造方法常用“掩 、静”, “掩”即用山石、树木、建筑、堤桥等掩蔽水口、水源,产生深藏不露、不尽尽之的感觉。风水认为“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叶泰《地理大成·山法全书》),“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户闭则财用不竭”(《人地眼图说》卷七“水口”)。“静”即水体以静赏为主,即使是溪流也仅清漪微涟。 水口的建造关注空间尺度关系,追求山水相依、刚柔相济、天人合一的均衡和谐的效果,使水口景观要素(桥、树、亭、塘等)在空间序列中能较好地获得回转曲折、顾盼有情的蜿蜒的动态美感。水口的桥梁建造是改善人居环境交通状况的重要手段,它的择址在可以形成关锁之处,而关锁之处也往往是河流最小跨度的地方,在此修建桥梁实际上是最经济实用的选择。所以水口园林不仅有环境美学价值,更深切的反应了中国人居环境营建的科学、实用的价值观。水口园林也反映了古代先民“逐水而居”的择居理念,是我国古典园林的一种独特形式,也是我国古代关于人居环境建造科学、艺术与哲学的反映。 唐模古村——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 ???? ????  在徽州这片特别的土地上,由于其山川阻隔和诸多原因,遗留着一个个相对封闭的村落,它们就像一页页发黄的历史卷张,向世人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与沧桑。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千年古村落——唐模。该村由唐朝至今,经历了千百年的世事沧桑,形成了特有的人文和生存理念——充分融会了儒释道之精髓的哲学体系。特别是历经了徽商鼎盛的明清时期后,代出名人。而如今最能体现她那独特风韵的,莫过于村中那历史遗存的美丽景色、那经千百年逐渐完善的生存空间。   走进唐模,人们一眼就能看到的是唐模古村的水口园林。由村中流出的小溪穿过一座座小石桥,翻越一道道拦水坝,形成一道道人工瀑布流往下游,两岸数十株巨大的樟树,以终年常绿的伞形树冠,掩映着小桥、流水、人家。在离村约一公里的地方,水口园林的内容更为丰富,树旁古亭飞檐翘角,二层八角青顶红柱,亭下石桌石凳,似乎是让远途归来的游子,歇息一下,重振精神与家人团聚;或许是让远走他乡的亲人,莫忘画中故乡。据考证,古徽州水口园林之所以营造的精美且极富有情调,主要源于二个原因,一是村口如人的脸面,故需以优雅,先声夺人;二是受阴阳风水理论的影响,徽州人认为水流象征着时间和财富,随着流动将把一切都带走,故修好“水口”加以镇留。据说唐模水口布局已被仿入“昆明世博园”。过水口前行几分钟,便见一四柱冲天的高大石坊,坊名为“同胞翰林”。是为纪念清朝康熙年间该村许氏兄弟两人均因才华出众,考上进士,被皇帝钦点为翰林而建,石坊高约16米,宽约10米,雕琢精美,出入该村人行其下,须昂首景仰。由此可见入仕做官,在徽州社会中的地位之高。作为徽州园林的主要部分,建于清初的“小西湖”,又名“檀干园”,更是让人驻足忘返。据村史记载,当时该村一许氏富商常年在杭州经商,其母思子心切,每欲前往终不能行,为娱老母,特投巨资,模拟杭州西湖景致,依水流山势建造了唐模小西湖,后将该处作为“许氏义塾”,用作后裔子孙接受学习教育的场所。周边遍植檀木,又名“檀干园”,希望后裔刻苦学习,努力进取,成为国之有用人才。小西湖占地10余亩,三塘相连,自然形成“三潭映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镜亭等景观。尤其以镜亭内的18方明、清时期刻制的石碑,分别将朱熹、苏轼、米芾、黄庭坚、祝枝山等名家诗词手迹镌刻留真,铁画银勾,真草隶篆,既是文物精品,又是书法绝作。汇集珍藏在一个村落里,可见徽商经济实力之强,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昌盛。

文档评论(0)

ust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