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鹰潭市2014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VIP

江西省鹰潭市2014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西省鹰潭市2014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鹰潭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学号、考试科目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试题所有答案均答在本试卷的答题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证券(juàn) 傩(nuó)戏 潦(lǎo)水尽? 琅琅(láng)书声 B.气氛(fēn) 伺(cì )候 玩手腕(wàn)? 风尘仆仆(pú) C.央浼(měi) 蹿(cuàn)红 梁山泊(pō)? 莞(wǎn)尔一笑 D.雾霾(mái) 纤(xiān)细 处(chù)女作 身材高挑(tiǎ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喋血 雷震雨 俾众周知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B.稔熟 协从犯 负隅顽抗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装潢 一炷香 插科打诨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D.坍缩 天燃气 剜肉医疮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学校多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三令五申强调学生不得擅自下河游泳;但学生溺水的悲剧还是屡屡上演。 B.电影正式诞生于1895年,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的影响之大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望其项背的。 C.上中学时,老师在一次谈话中鼓励丁学良有机会要到哈佛读几年书,没想到一语成谶,后来丁学良就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去哈佛读社会学的博士。 D.马年伊始,这几个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共同商讨今年的发展目标。夜已深了,他们却意兴阑珊,劲头十足。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无论是取得事业的成功还是收获心灵的幸福,决定因素之一都是在少年时代能否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因为书籍是最富有持久活力的生命源泉。 B.作家贾平凹的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在读者心中产生强烈共鸣,除了想象奇特、语言优美外,许多读者认为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它突出的优点。 C.今年3月5日,各地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赢得市民赞誉;一位安徽小伙把自己整容成雷锋脸后,身穿雷锋式军装公开亮相,引发网友关注。 D.龙虎山风景区在倾力保护自然景观的同时,致力于文化旅游产品的打造,走出了一条由山水龙虎山向文化龙虎山转型的发展之路。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江西高考语文的命题特色:坚持科学的语文观,坚持“三个有利于”,坚持以纲(教纲和考纲)为纲、以本(教材,即课本)为本,回归语文能力,导向读书。 B.“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2013年12月5日下午5点,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文化盛典在成都举行。 C.人是唯利是图的动物吗?人类进化至今,气质究竟变化了多少?盘踞在人心的主要是私欲呢?还是公利? D.修正案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宪法原则,正确处理《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平衡关系,使刑事诉讼制度进一步法治化、民主化和科学化。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民间话语:伴随新诗的成长岁月 “民间”源于中国文化传统,是与主流儒家文化传统相异质的“另一种传统”。从上古神话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的民间线索和脉络十分清晰。但受传统文化“雅俗”观念的影响,“民间”长期处于被忽略、被遮蔽甚至被贬抑的状态。民间的意义和价值得不到应有的注意与重视,其话语理论阐释的空间也十分有限。五四以来,这种局面虽有所改观,但民间话语要么被弃置在民间文学或通俗文学之中,要么统摄于民族或民本的政治阐释之下,失却其独立的理论价值,更无法彰显其在中国诗歌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意义。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朦胧诗”正是借助潜在的民间写作成功实现对主流政治话语的“破冰”,用“新的美学原则”宣告中国诗歌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中国诗坛涌现出了一大批标榜精神独立和自由创造的民间诗人和民间诗歌刊物,并在“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中集体亮相。韩东、于坚、《他们》、《非非》、《莽汉》等是其代表。这批来自民间的“新生代”诗人和诗刊,强调回到诗歌、回到语言、回到日常生活、回到生命个体。上世纪90年代,韩东等则更进一步,提出当代诗歌的“民间写作”。他们将“民间”等同于“先锋”,认为“民间”真实饱满,富有生命力,是当代诗歌的重要传统和活力所在。正是在这种民间话语传统的作用之下,当代诗歌才真正拉近了与日常生活、生命个体的距离。从此,诗歌才变得真切,有了实感,也有了美感。从这一点来看,民间话语对于当代诗歌创作而言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当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sm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