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平顶山市生态环境现状_成因及对策
平顶山市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刘小平,李建成(平顶山市白龟山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河南467000)摘要:通过对近几年来平顶山市的水源、空气、生态环境等主要生态环境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重点论述了平顶山市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对策中图分类号:TU984.11+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3-2630(2013)02-0048-03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是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基本方针。近些年来,平顶山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使平顶山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平顶山是资源型、工业化城市,长期以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造成生态环境承载性能日益脆弱。水源污染、土地塌陷、“三废”排放等一系列问题仍然影响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十一五”期间,平顶山市大气环境质量总体呈现趋于好转,表现在:2011年较2005年,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浓度由0.148mg/m3下降到0.089mg/m3;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由0.067mg/m3下降到0.053mg/m3,二氧化氮浓度年均值由0.043mg/m3略有上升到0.052mg/m3,符合国家二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1年较2005年的蓝天天数明显增多,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由224d增加到323d,达标天数率由61.4%提高到88.5%,空气质量级别为良,全年没虽然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是部分时1生态环境现状可知平顶山市的温度要比周边城市高1~2℃。1.2区域生态条件明显改善近年来,平顶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和改善生态环境工作,开展了城郊森林绿化,修建了山顶公园、金牛山公园、大香山景区,建设了白露洲湿地公园、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等,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截至2010年底,平顶山森林覆盖率达27.9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6%,人均公共绿地达8.9m2,全市55%的乡镇所在地和35%的村民居住区达到村镇绿化标准。10个县(市、区)全部成功创建成为省级林业生态县。野生动物保护与合理利用成效显著,野生动物数量稳步增加。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平顶山由资源型城市向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转变,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平顶山在中原城市群中占居非常重要的位置。但随着城市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方面的不良态势越来越显著。为此,平顶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旅游城市,并在加快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不懈努力,生态环境变化态势趋向好转,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1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改善缓慢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指标是可吸入颗粒收稿日期:2013-04-15有出现酸雨。间污染仍然较重,热岛效应较明显,从天气预报中第2期刘小平等:平顶山市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49万t。1.5农村环境污染呈加剧趋势1.5.1污染源不断增多除工业及城市三废对农村污染即外源性污染的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多外,农药、化肥、农膜、兽药、粪便及秸秆焚烧引起的污染即内源性污染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水源污染导致大部分农村的饮水不符合卫生标准,鱼塘、农田污染事件不断发生;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共同污染着水源、污染着农田。化肥、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形成了农村新的污染物,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农产品品质低劣。1.5.2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呈逐年增长趋势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伴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而来,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也是相当可观的。汽车尾气、工业废气造成大气污染,对人体危害主要表现在呼吸道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增高,增加了社会医疗成本;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物质通过水体经饮水、饮食,影响人体健康;因地面水污染也造成农作物减产和渔业经济损失。对生态系统破坏造成的损失主要导致水土流失、森林破坏损失、土地资源损失、水资源损失等。1.3水环境质量达标但总体质量呈下降趋势1.3.1地表水质量下降2005年全市河流有代表性的11个监控断面中,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类水质标准的有2个,符合Ⅱ类水质标准的有6个,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有3个。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42%)、生化需氧量(26%)、高锰酸盐指数(12%)。而2011年监测结果显示,9个(5个河流断面,4个湖库断面)监测断面中,Ⅰ类和Ⅱ类水质类别的断面有1个,符合Ⅲ类水质类别的断面有5个,Ⅰ~Ⅲ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