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传染病学实验课件)3 细菌的药敏试验.ppt

(动物传染病学实验课件)3 细菌的药敏试验.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验三 细菌的药敏试验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五、思考题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抗生素和抗生素抗性的作用机制。 2.掌握药敏试验的原理和临床意义。 3.掌握药敏试验扩散法的实验操作。 1.抗生素作用机制 ①影响细胞壁的合成,如青霉素、万古霉素; ②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如四环素、氯霉素; ③作用于细胞膜,如多粘菌素、多烯类化合物; ④抑制核酸的合成,如利福平、氯喹; ⑤干扰酶系统,如大环内酯类。 2.抗生素抗性作用机制 青霉素 β-内酰氨分子相似于肽聚糖单体,可与转肽酶抑制性结合,从而抑制肽聚糖多链的合成(主要针对G+细菌)。 氯霉素与氯霉素抗性 细菌细胞的70S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细胞成分,它包括50S和30S两个亚基。氯霉素通过可逆地与50S亚基结合,阻断转肽酰酶的作用,从而使新肽链的形成受阻,抑制蛋白质合成(广谱抗菌)。 基因组突变导致抗生素分子不能与作用位点结合。 抗性质粒含有氯霉素乙酰转移酶,修饰氯霉素分子。 四环素和四环素抗性 与16S rRNA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抗性质粒编码一个蛋白泵可以将四环素分子泵到细菌细胞外面。 3.药敏试验 稀释法 三、实验材料 被检细菌: 麦氏比浊管 药敏纸片 灭菌生理盐水 培养皿和棉签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细菌培养:挑取菌落4~5个,接种于肉汤培养基中,置37℃培养6~12小时。 2.比浊:取1ml的细菌悬液,用麦氏比浊管测定浓度。 3.稀释:根据测定的浓度和终浓度(1.5亿/ml),计算出需要补加的生理盐水的量,进行稀释和矫正。 4. 菌液涂布:用无菌的棉拭子蘸取上述细菌悬液,用棉拭子涂于琼脂表面,盖好平皿,在室温干燥5~10 min,待平皿表面稍干后再放含药纸片。 5. 贴药敏纸片:用镊子取出含药纸片贴在涂有细菌的平皿表面,之后轻轻按压。(将学号或姓名写在平皿上) 6.将平皿放在37℃温箱中培养16~18h,观察结果。 7.结果观察:次日上午9:30-10:00,407室 有无污染; 有无抑菌环; 量其直径大小(mm)。 实验分组 平皿:2人/个 棉签:2人/支 五、思考题 1.药敏试验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2.怎样可以减缓抗生素抗性/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 * 二、实验原理 1929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具有抗葡萄球菌的能力; 1939年,牛津大学弗洛里与钱恩二人利用发酵的方法,成功提取出了青霉素 抗性质粒编码β-内酰氨酶,可以破坏青霉素分子中的酰氨键从而使青霉素失活。 1.稀释法:待检细菌接种于不同稀释浓度的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上,测定MIC或MBC。 2.扩散法:抗菌药物置于接种细菌的固体培养基上,测定待检细菌的抑菌环。 MIC:Minimal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 MBC:Minimal bacteriocidal concentration 抗菌药物稀释成不同浓度 接种待测菌进行培养 测定细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 或最低杀菌浓度(MBC) 精确 扩散法 接种待测菌在固体培养基上 将抗菌药物置于接菌培养基上 抗菌药物向培养基中扩散,形成浓度梯度 抑制细菌的生长,从而出现抑菌环 根据抑菌环的大小, 判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度 定性 细菌培养 比浊稀释 菌液涂布 贴药敏纸片 无菌操作 直径9cm *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