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赵镇南)7.4 相变换热的强化技术.pptVIP

传热学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赵镇南)7.4 相变换热的强化技术.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章 7.4节 (22) * 7.4 相变换热的强化技术 相变强化传热的必要性: 并非所有介质的相变表面传热系数都很高 制冷剂,尤其是混合工质和有机介质的沸腾和凝结表面传热系数不高。 水的相变换热,完全没有必要考虑强化的观点也已经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第七章 7.4节 (22) * 7.4.1 沸腾换热的强化 沸腾换热的强化包括池沸腾与流动沸腾换热的强化、临界热负荷的提高以及设备和系统安全的保障等。 强化沸腾换热的主要着眼点是: 设法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化核化点 增强汽泡在沸腾表面形成、脱离的可能 增强加热面上薄液膜的蒸发能力 第七章 7.4节 (22) * 被动式强化方法:人工粗糙表面、喷涂不润湿的涂层、在液体中加入添加剂等 主动技术有机械振动、外加电磁场或者超声波等 最成功的商品化沸腾传热元件 High-flux Thermoexcel-E Gewa ?T ECR? 40 第七章 7.4节 (22) * 几种典型强化沸腾传热元件的结构 第七章 7.4节 (22) * 多种强化沸腾表面在异丙基乙醇中(1atm ) 的单管池核沸腾测试结果. 取自 【Principles of Enhanced Heat Transfer】 by R L Webb N-H Kim, p.415 第七章 7.4节 (22) * 1.表面粗糙化 具有内凹形空穴的多孔表面(porous surface)能够产生大量稳定的活化核化点,同时表面积有明显的增加,相当于表面肋化 2.表面特殊处理 表面用金刚砂布打毛、作喷砂处理、在表面上刻划有规则的图案或划痕、细槽 沸腾滞后(boiling hysterisis)现象 第七章 7.4节 (22) * 两种强化沸腾传热管的剖面 第七章 7.4节 (22) * 第七章 7.4节 (22) * 在小温差下强化管的池核沸腾景象 第七章 7.4节 (22) * 温差增大后强化管的池核沸腾景象 第七章 7.4节 (22) * 几种强化沸腾/冷凝传热管的外观和剖面 第七章 7.4节 (22) * 第七章 7.4节 (22) * 3.强迫流动沸腾的强化 管内流动沸腾强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冷工质方面 各种内肋管,包括内螺纹管、锯齿形内肋管等是强化管的主要形式 槽间距、螺纹倾斜角以及介质的质量速度、截面含汽率等参数对流动沸腾的表面传热系数和沿程阻降均有重要影响 第七章 7.4节 (22) * 7.4.2 凝结换热的强化 凝结换热的强化技术除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外,还具有可观的节水和环保效益。 提高膜状凝结传热效果的关键在于: 设法让液膜变薄,同时努力促进冷凝液的排泄,即使液膜层的导热热阻尽可能地减小。 第七章 7.4节 (22) * 格雷戈里格(Gregorig)效应管可获得比光管大几倍的凝结表面传热系数。 原理:利用凝结液的表面张力把液膜拉向壁表面沟槽的凹部,并顺沟槽迅速排走,而在凸起的脊部留下的液膜非常薄。 采用这一技术的水蒸气表面传热系数可以达到 5-7×104 W/(m2?K) 第七章 7.4节 (22) * 竖管: “ 泄液盘”构思。 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由日本的日立公司于1975年开发制作的Thermoexcel-C管,简称C管。 双向锯齿。 针对不同凝结液,沟槽的几何尺寸具有各自的最佳值。 光管绕丝、纵向布丝或纵槽管也能达到类似的强化效果。 第七章 7.4节 (22) * (a) 光滑管 (b)低肋管 (c) 高热流冷凝管 (d) Thermoexcel?C表面 (e) DAC 高效冷凝管 第七章 7.4节 (22) * 常规微型肋和两种冷凝强化微型肋表面 第七章 7.4节 (22) * 一种双面强化的冷凝换热元件 第七章 7.4节 (22) * 7.4.3 热管技术简介 通过沸腾和凝结两个相反的相变过程把热量从热端传输到冷端。 热管具有以下突出的优点: 第七章 7.4节 (22) * (1)传热能力极强。一根内外径各为21 mm、25 mm,蒸发段和冷凝段各长1 m的碳钢热管的传热能力大致相当于一根长2 m、直径25 mm的紫铜棒 [ ? = 400 W/(m?K)] 导热能力的1 500倍。 (2)蒸发端与冷凝端的压力差非常小,所以蒸发和冷凝过程几乎在相同的温度下进行。这个特点为热管在微小温差下传递热量创造了条件。 第七章 7.4节 (22) * (3)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可以根据使用场合的需要作成不同形状, 甚至做成“ 分离式热管”,实现冷热流体间热量的“ 远程”传递。 (4)可注入不同工质以适应极宽的温度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