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节 宫殿建筑
第七章 走进中国的古代建筑 知识回顾 1、中轴对称 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 中和殿在太和殿后。明初称之为华盖殿,嘉靖年改名中极殿。清初改名中和殿。殿为方形攒尖顶,皇帝在去坛庙祭祀前一天,在此读祭文;每年二月皇帝去先农坛,耕前一天,在此验看种子和农具;皇家玉牒每10年修一次,皇帝在此举行视看仪式;太和殿大朝时在此等时辰、休息;每年三大节皇帝在此殿接受内阁、内臣、礼部、都察院、翰林院、詹事府及侍卫执事人员的贺礼。 保和殿是在中和殿后。清朝每年正月初一和十五在此殿宴请蒙古和新疆王公大臣。公主下嫁在此殿宴请三品以上大员。 布达拉宫 位于拉萨市区玛布日山上,始建于公元7世纪,相传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原建筑毁于战火,明代由五世达赖修复和重建。高117米共13层,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共有房间999间,全部为石木结构。包括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等建筑。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金碧辉煌。其建筑风格体现了藏式建筑的鲜明特色和汉藏融合的特点。宫内藏有大量壁画雕塑、诏敕、印鉴、金册、玉册、经文、匾额典籍等大量文物,是西藏最珍贵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的宝库,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是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节 城防建筑 (一)现存城市防御建筑 (二)古长城建筑 (一)现存城市防御建筑 1、城的防御意义 城,旧时在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城垣。一般有两重: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中国古代,上自天子王侯的都城,下至州郡府县的治所,都有城墙围绕。城墙上有城楼、角楼、垛口等防御工事,构成一整套坚固的防御体系。 权力的象征,同时也常是一个城的重要标志,所以一般门楼建得比较高大雄伟。门楼在平时作隙望守卫,储备粮食武器之用,战时则是作战指挥中心和守卫要地。 (2)角楼 位于城之四角,因为它双向迎敌,所以是城防中的薄弱点,需要努力加强防卫。战时,一般角楼中集中较多的兵力和武器。 又称“马面”,敌台的防御作用是很大的,因城墙正面不便俯射,将士若探身伸头射杀敌人,容易遭到对方的射击,有了突出的城台,进逼城墙脚下的登城者,就会遭到左右敌台上的射击,而使登城无法进行。所以敌台的距离一般均在两个敌台能够控制的射程之内。 (4)敌楼 敌楼乃骑墙而筑,高出城墙之上,有的二层,有的三层,是供储备粮草、军械、火药和士兵居住、躲风避雨以及作战之用。 (5)垛口 筑在城墙迎敌面的顶部,呈上下凹凸状,凸出部分称垛口。垛口中有上下两孔:其上为望眼,用以了望来犯之敌;下有射孔,用以射击敌人。垛口作用很大,它既能隐身防敌,又能有力射击敌人,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6)墙顶 城墙顶部是军队防御活动的通道,迎敌一面筑有2米高的垛口,另一面筑有高1米左右用以护身的女墙,墙顶通道一般较宽,可五马并骑,十人排行而走。地势陡峭处,路面筑成阶梯形的梯道。为了排除下雨时的积水,在墙顶还有排水沟等设施。在墙体内侧隔一定距离开有石砌或砖砌的拱形券门,中修磴道,直通墙顶,以便战士们上下。 (7)瓮城 呈长方形或圆弧形加筑在迎敌的城门之外,以使城门增加一道有力的防线,其迎敌的城台上往往还筑有箭楼。 往往雄峙在瓮城之迎敌城台上,与门楼遥遥相对,迎敌三面都开有一排排多层的箭孔,当敌人来犯时,可形成密集的射击点,给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 即紧接城墙外面深阔的城濠,它一正一负构成了双重的防御体系,在城门处往往还置吊桥。 (10)钟鼓楼 古时,为“晨钟暮鼓”的报时以及报警之需,凡是重镇城内多建有钟鼓楼。如果四边的城门都开在中央,南、北、东、西四门相对,城内的街道便成十字形,一般钟鼓楼就坐落在这个十字路口附近,西安市内的钟鼓楼便是如此。 2、著名的城防建筑 明南京(原称应天府)城墙 明西安城墙 明平遥城墙 明南京(应天府)城墙 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至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 原建宫城、皇城、外郭城 已毁,仅剩都城城垣。原 有城门十三座:其中聚宝 (中华)、石城、神策、清凉四门保存至今。由于规模大,构思奇巧,建造精良,所以工事极为坚固,适宜防守。 明南京城墙的价值 (1)城垣内侧周长3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