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客观归因到主观归责-法学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客观归因到主观归责-法学研究

从客观归因到主观归责 冯亚 东 李 侠      内容提要:在中国现行刑法的明文规定和犯罪构成四要件的解说体系下,对因果关系及 刑事责任的确定应遵循从客观归因到主观归责的分析进路。所谓客观归因,即对因果关 系的判断只是确定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故采用 “条件说”即能以最简捷方 法予以解决,不需要引入见仁见智的各式规范判断学说;至于由此而导致的责任范围过 于宽泛的问题,则可以通过对主观罪过的精确界定予以解决,在主客观相统一的更高层 面最终解决对行为人是否归责的问题。 关键词:因果关系 体系分析 客观归因 主观归责       一、难解之结: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刑法上之因果关系问题,历来被认为是刑法学犯罪论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复杂之根源在于 世界上万事万物均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事物之间各自的物质作用力纵横交错、重叠挤压。由于 因果关系本身的复杂,故过去的刑法理论为解决 “危害结果是由何种原因引起及其归责问题”, 〔 〕 1 而引入诸多哲学范畴 必然与偶然、直接与间接、主要与次要、条件与原因等等。 殊不知 如此一来非但不能真正说明并解决问题,反而使对任何疑难事案的解说,最终呈一种论说各方自 取一隅视角、各有其理、难以定论的局面 (当然,最终在处断方面由终极权力掌控终极结论)。 研究刑法之因果关系首先须明确其研究的意义何在,以及对其在研究结论上必然存在之多可 状态进行说明。就研究意义而言,生活中绝大多数案件在因果关系方面其实并不存在问题。清楚 简单属于不证自明之常识性认识,诉讼中不必论及也无须专门举证,如甲放火烧毁一座房子、乙 持刀杀死一行人、丙偷走公司的财物、丁贩卖 克毒品,此类案件在司法过程中根本无须涉及 50 因果关系,故讨论因果关系问题实际上对绝大多数案件并无意义。 就极少数需要讨论因果关系的案件而言,由于客观上各种事实因素相互绞缠、互为影响,故 任何理论在解说上均系一面之词,均无可能对影响结果的所有因素作出定性、定量的准确评估,  冯亚东,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李侠,四川大学法学院讲师,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博士生。 本文得到西南财经大学 “ 工程”三期建设项目资助。 211 〔 〕 关于对我国刑法学界长期以来就因果关系讨论的分析,参见冯亚东、刘凤科:《刑法因果关系新论》,《清华法学》 1 年第 辑。 2003 2 ·123· 法学研究 年第 期 2010 4 所作结论均呈 “有疑”状态。这在根本上受制于人类有限的认知能力。无论是就行为主体还是就 对行为进行评价的认识主体来说,皆无可能对具体事物之各种琐碎细节均能认识。如盗窃他人就 医款而致被害人绝望自杀,盗窃行为同死亡结果之间有无刑法之因果关系;打人一拳而致对方为 躲避滑倒摔死,打一拳同死亡之间究竟有何种联系。“不偷”或 “不打”肯定不会发生这些结果, 但 “偷”或 “打”在通常情况下也并不致发生如此结果。在此,我们究竟是在对个案作具体分 析,还是在对通常情况进行一般论证,具体分析与一般论证又是什么关系?如果案件的情节向前 或向后再假设一步:向前假设 如明知是就医款或明知被害人处于绝境,向后假设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