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栗坡地名文化景观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麻栗坡地名文化景观研究()

麻栗坡县地名文化景观研究 卢爱芬 (文山学院生化系09初等教育(理)云南文山 663000) 【摘 要】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景观,能反映了这一地域的人文、历史、地理现象,并影响人们的生活,农业的发展,从而反应了大自然的很多要素。本文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麻栗坡县的地名的来源、文化景观进行分析,研究得出麻栗坡县的景观反映了麻栗坡县地域属滇东南岩溶山原区和大部分地区属西风带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地形地貌自然地理特征,在人文上反映了民族性的地名特征。 【关键词】麻栗坡县 ; 地名 ;文化景观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广义来看,地名是人类赋予地表上一切地理实体的具体名称,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如大陆、海洋、山岳、河流、湖泊,以及人文地理实体名称,如区划、城镇、村落、建筑物、道路、土木设施等实体的专有名称。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名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区域的地名在组成上往往即有规律性,又有独特性。这是因为任何地域内,地名既反映当地历史时期和现实阶段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又记录着诸如民族兴衰、社会变迁、经济生产、军事活动等纷繁的文化景观信息。可以这么说,地名是存在于现阶段的显示地域自然环境变迁和人地关系演化的重要信息源之一。 文化景观一直是传统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内容之一。作为文化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名景观也受到多学科的关注。传统的地名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地名的起源、演变、语源、类型划分、地名群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等层面,研究方法多以描述或记述为主,通过定性分析进行解释【1】。 麻栗坡县概况 1.1地理概貌 麻栗坡县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4°33′—105°18′,北纬22°48′—23°33′,县境东北部与富宁县、广南县两县接壤,北部与西畴县相邻,西南部与马关县毗连,东南部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同文、安明、官坝、渭川、黄树皮、河江五县一市接壤,国境线长277公里。 麻栗坡县地处滇东南边缘山区,地形从东向西南华南斜。地表因受盘龙河、畴阳河、八布河的强烈切割,形成西北--东南向的山地与峡谷相间的地形。县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200米以上。海拔最高点是老君山主峰2597米,最低是盘龙河出入境国家级口岸107米。境内有4大山脉,属红河水系,境内主要河流有盘龙河、畴阳河、八布河和南利河,地表水系发达。全境四面环山,多山谷河槽。 境内均属亚热带季风拭气候,主要特征: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夏秋多雨,冬春多旱,垂直差异十分明显。麻栗坡西南部、中部、东北部4大河流的河谷区以白沙土、黄沙土、红沙土为主,油沙土次之,宜种水稻。 2000年行政区划调整后,麻栗坡县辖3个镇、9个乡:麻栗镇、大坪镇、董干镇、马街乡、新寨乡、铁厂乡、六河乡、杨万乡、八布乡、下金厂乡、南温河乡、猛硐瑶族乡,95个村委会,1990个村小组 【2】。 1.2 历史沿革 嘉庆元年(1796年),粤、湘、川、黔 客商纷纷来此经商,形成麻栗坡街,因四面诸山均有麻栗树而得名。麻栗坡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建制较晚。县城内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西汉为郡都梦县地,蜀汉、晋为兴古郡进桑县(后为都县)地。唐初为黎州地,乾符六年(879)为通海都督地,南诏为部地,宋为大理通海都督矣部(后为最宁镇矣尼迦部)地,元为宁远州矣尼迦部地,明为阿迷州八寨官司地(隶属临安府),清为开化府牛羊土司地。光绪十二年(1886年)会勘中越边界,设立界桩,与此驻地绿营后设都司,二十四年(1898年)设交涉副督办(直属省)下设6个对汛。民国3年(1914年)3月改交涉副督办为特别区对汛督办。1949年1月县境解放,6月成立马列县人民民主政府,1950年3月设麻栗坡市(隶属文山专区),1955年12月改市为县,1958年11月西畴、麻栗坡两县合并,1961年10月分开,设麻栗坡县制至今【3】。 1.3 民族背景  麻栗坡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主要居住着汉、壮、苗、瑶、彝、傣、蒙古、仡佬8个主要民族,总人口27313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09322人,占总人口的40.1%; 少族民族中:苗族45954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42%;壮族32859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30.1%;瑶族19317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7.7%;彝族5442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傣族283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2.6%;仡佬族1178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蒙古族1315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2%;其他民族424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0.4%。 汉族不是麻栗坡的土著民族。据记载,西汉时期,“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汉人开始从内地迁入文山境内。北宋皇祐五年,狄青征侬志高,派部将沈达领兵驻守富州(富宁)

文档评论(0)

panguo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