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角下我国的环境问题传播.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构主义视角下我国的环境问题传播

新 闻实践 ● 张淑华 建构主义视角下我国的环境问题传播 本文提出了环境传播的系统建构问题。 研究范式不断被拓展,从环境新闻报道 近 焉 延伸到环境危机传播、环境话语营销、 环境议题研究的建构主义视角 漠惊现 巨型排污池、北方持续重度雾霾、 环境政治与社会公平、环境哲学与生态 河南荥阳遭蝗灾、排污权交易制度等等, 环境传播,是旨在改变社会传播结 批评等诸多领域,内容涵盖政治、经济、 环境事件屡屡爆发。环境事件事关不 同 构与话语系统的任何一种有关环境议题 管理、文化、外交诸多领域,从深层社 群体的利益 ,进而形成争议,并极易通 表达 的传播实践与方式。②英国学者考 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上解析环境传播 问 过网上网下的舆论互动上升为群体性事 克斯把环境传播研究分为两种取向,实 题 ,建构起了环境传播研究的宏大视角 件。同时,环境 问题 的公共属性使之容 用主义驱动模式的研究关注人和自然的 和多重路径。 易引发全球性的舆论关注 。西方媒体对 关系,对环境议题 中信息的封装、传递、 综观 中国当前的环境问题,不是单 我国环境问题长期以来持 “妖魔化”态 接受与反馈等过程进行探究,具有内视 纯的 “公用地悲剧”,@而是社会问题的 度,把我国描绘为 “世界的烟囱”、 “肮 型特征,偏重传播业务研究 ;建构主义 投射 ,因此必须从社会层面揭示其复杂 脏的中国龙”,制造 环“境威胁论”,借 驱动模式的研究,则用开放的视角倡导 , 性,建立起联结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助环境议题对 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 通过话语、修辞等方式建构环境 问题背 等诸种力量的传播体系,从而完成构建 进行攻击 。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 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宏大命题 ,更 社会共 同体、良性环境系统和培育健康 后 ,我国面临着更大 的环保压力。面对 加关注 自然和社会的复杂互动关系。④ 伦理观念的媒体责任,完成对环境 问题 问题和压力,我国媒体在环境传播 、环 西方社会的环境传播研究正是走了 从被动传播到主动建构的转变。这就提 境危机应对等方面呈现 出不足, “有事 这样一条从实用主义到建构主义、从对 出了环境传播研究如何突破当前的单纯 才报”的被动型态度、单一的 “科教宣讲” 环境事件报道的业务研究到 “大传播” 提出问题、流于业务经验总结的实用主 模式,不仅不能有效应对国内外的批评 , 视角下对环境 问题系统研究的历程 。正 义驱动模式,对问题展开全面深入 的挖 亦不能全面客观地反 映我国在退耕还 是 20世纪 60年代 以来 “寂静的春天事 掘和有效的策略建构 ,揭示环境问题背 林、节能减排等方面付 出的努力,因而 件”、“拉夫运河事件”、环“境正义争论” 后的复杂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从更具 其在环境传播中应有的功能和责任不能 等一系列环境事件和环境运动 ,催生了 建设性的视角去建构和解决当前的环境 主动发挥。正是从这一 “问题论”出发, 对环境传播的研究。其后,研究领域和 问题、应对舆论压力、全面整合社会资 接,可以查看相关新闻内容 (比如同一 功能,对于传统的线性叙事的顺序、比 新闻报道叙事研究”(编号 :sQ147036) 新闻人物);点击新闻关键词或者标签, 例、层次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阶段性成果】 可以阅读类似的新闻内容。 融合新闻的产生与发展对于传统新 注释 : (二)回忆式、互动式叙事 闻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

文档评论(0)

tianebandeya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