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讲义-华梵大学.docVIP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明理学讲义-华梵大学

宋明理學講義 第一講 宋明理學的歷史因緣與哲學課題 一、 宋明理學興起的政經外緣因素 (一)農業生產力與科學技術的進步 A.耕地面積擴大:2953300多公頃(宋太祖開寶九年,976) 5247500多公頃(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農田》《》C,農民起義、批判儒、佛、道三教偶像,「不事神、佛、祖先」,傳統的儒、釋、道三教並用已經不能維繫人心。 (三)國勢貧弱的政治危機 A.重文輕武政策:懲於唐末五代武人亂政,禮遇士人,鼓舞了士人的責任感。 B.外有異族入侵的存亡威脅,內有朝廷鼓勵諫議的言論風潮下,逐漸醞育出儒臣士人對於時代的擔當與責任感。 C.隨唐鼎盛的佛學佛教與詩歌文章對於政治的危機無有幫助,改為對於儒家治世的擔當態度有所期待。 二、 宋明理學興起的內在思想因素 (一)倫常道德觀念的淪喪 A.馮道歷事四朝六主,自號長樂老,最為代表。 B.歐陽修:「三綱五常之道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序》《˙都序》:「《》()《》()《》()《˙悟真歌》()《》《》《》《》《》《》、《》《》、《》《》《》。〈〉。《》、《》)《》《》《》《》:「」。《˙志學》〈〉:「」〈〉:「〈〉:「」《》《》《》《》《》,〈〉:「」〈〉:「」〈〉:「」《》:《》《》《》《》《》:「」「」《》〈〉、《》()〈〉〈〉《》《》《》《》《》:《》《》《》《》:「《》《》《》《》:〈〉《》《》《》〈〉「」《》,《》〈〉〈〉〈〉〈〉〈〉《》《》《》〈〉《》《》〈〉:「」「」 第四講 二程哲學的同與異 陳振崑 94.10.22 程明道的一本論哲學 程明道主張:「天人本不二 ,不必言合」,「道,一本也」(《二程遺書六,十一》);張橫渠主張:「天人合一」「本一故能合」「若非有異則無合」(《正蒙?乾稱》)。再者,明道《識仁篇》以「仁者渾然與物同體」以仁心與萬物同感疾痛之直接感通之道,不同於橫渠之以仁心之能體「民胞物與」、「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同胞之顛連而無告者也。」乃遠溯共同的形上根源「乾坤大父母」而來。此開創關學與洛學先河的兩種哲學思維型態之間的連貫及差異處,無疑堪稱為儒學研究上極有價值之一大公案。 在存有論與人性論上,明道對於形上本體之視域的開拓與道德價值的人格世界相融合而為一,在儒學本體論的傳承上具有繼往開來的突破 。對於形上本體,明道以主宰義言「帝」、以包涵徧覆義言「天」、其體則謂之「易」、其理則謂之「道」、其用則謂之「神」、天之賦予萬物則謂之「天命」,其命於人則謂之「性」,而統稱為「天理」。天理活潑生動並無所不在地充實於天地萬物之間。明道不僅把描述形上本體的不同概念一一釐清而貫通起來,更重要的是由人性切近處出發而通貫之,並充實之以「仁」德。而「仁」從萬物之生意(如觀雛)與萬物之感通為一體(如切脈)中體現。他並透過仁者與天地萬物相感通為一體的直截簡易實踐工夫, 及在「 誠道」中體察「天德流行」、「純亦不已」之聖賢氣象,還有「修辭立其誠」、「敬以直內,義以方外」等主張,對於儒學內聖之學的開拓是一番重要的貢獻。而其中明道之主「性有善惡」與伊川、朱熹之主「性無不善」存在著義理之差異。 明道有清明圓熟的智慧與強烈的道德意識,推崇《》《》《》《》《》》《》《》《˙外書》《》《》《》《》《》……蓋生之謂性,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才說性便已不是性也。凡人說性,只是說繼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夫所謂繼之者善也,猶水流而就下也,皆水也。……有流而未遠,固已漸濁,有出而甚遠方有所濁;有濁之多者,有濁之少者。清濁雖不同,然不可以濁者不為水也。如此,則人不可不加澄治之功。……其清也,則卻只是元初水也。亦不是將清來換卻濁,亦不是取出濁來置在一隅也。水之清,則性善之謂也。故不是善與惡在性中為兩物相對各自出來。此理天命也。順而循之則道也。循此而修之,各得其分則教也。自天命以至於教,我無加損焉。」 明道所謂生之理、生之性,乃一方合內外之物我,一方徹上之天命與下之人性者。故此性此理,果如聖人之繼續不已的呈現於吾人生命之中,則人與天地萬物相感應之事,即為變化無方…(唐君毅《》《》《》 第六講 朱熹的哲學理論 950306 形上學與存有論 理氣論(理一分殊) 1.形而上者謂之道-理(生物之本)→ 人物之性 形而下者謂之器-氣(生物之具)→ 人物之形 2.相似於亞里斯多德的形質論 3.就存有性言,理氣決不可混; 就運行顯現言,理氣決不可分。 4.就理論次序言,理先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