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小井距调剖方案.doc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707小井距调剖方案

杏十~十二区葡Ⅰ3层小井距 聚驱矿场试验区深度调剖方案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五采油厂 二○○七年七月 编写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五采油厂 编 写 人:孙仲华 参 加 人: 审 核 人:刘洪岩 复 核 人: 技术发展部: 批 准 人: 目 录 一、油藏地质简况 二、试验区储层沉积特征 三、试验区动用状况及剩余油分析 四、试验井生产状况分析 五、确定深度调剖的原因 六、调剖体系室内分析及现场应用效果 七、调剖方案设计 八、调剖费用及经济效益预测 九、方案实施要求 杏十~十二区葡Ⅰ3层小井距聚驱试验区深度调剖方案 一、油藏地质简况 ㈠地质概况 试验区位于杏十二区纯油区的杏86井区,面积0.65Km2,地质储量219.8507×104t,共发育萨Ⅱ、葡Ⅰ两个油层组48个细分沉积单元,萨Ⅲ组油层在本区不发育;其中葡Ⅰ2~3油层以三角洲分流平原相及内前缘相沉积的河道砂为主,单层发育厚度大,为主力油层,其它为非主力油层。非主力油层除葡Ⅰ12为三角洲内前缘相沉积外,其余为三角洲外前缘相沉积。油层埋藏深度840~1200m,各油层属于同一水动力系统。 试验三次采油目的层确为葡Ⅰ3层。平均单井发育砂岩厚度14.11m,有效厚度12.08m,其中有效厚度大于0.5m的层有效厚度为12.15m,平均单井射开砂岩厚度13.29m, 射开有效厚度11.63m;平均有效渗透率321mD,聚驱目的层的地质储量106.21×104t,地下孔隙体积209.235×104m3。试验区采用五点法面积井网,新布 16口注入井,23口采出井,注采井距120m,基础井网油井代用2口井。其中有9口中心采出井,中心井区面积0.24Km2,地质储量39.30×104t,地下孔隙体积76.93×104m3。 地层水总矿化度8167mg/L,氯离子含量2453mg/L,水型为NaHCO3型。地面脱气原油密度为0.8510g/cm3,原油地面粘度为(450C)13.9mPa·s,地下原油粘度6.7mPa·s,凝固点310 C,含蜡量21.5%,含胶量10.7%,体积系数1.115,原始气油比42.9m3/t,饱和压力7.08MPa。原始地层压力11.14MPa,目前地层压力为9.9MPa。 ㈡开发简况 试验区共有四套井网,于1971年投入开发,基础井采用400m井距四点法面积注水井网,萨葡一套层系合采。1982年以前自喷开采,1983年后陆续转抽,1986年实现全面转抽。 为实现产量接替,解决基础井网油层性质差异大、层间干扰严重、差油层动用状况差的问题,该区1988~1993年进行了一次加密调整,井网部署采用新老注水井同井场,采油井以老注水井为中心,旋转300角沿基础井分流线上布井,开采对象为除萨Ⅱ15层以外非主力油层中未动用和动用差的油层,以表内层为主。 1997年开始进行以开采有效厚度小于0.5m表内差层和表外储层为主的二次加密调整,二次调整井网采用注采井距346m注水,同时对一次调整井进行注采系统调整一次调整井。2002年为了改善表外储层开发效果,开展了三次加密调整试验,共油水井口,油井口水井口在二次调整井网排间均匀布一排油井,二次调整油井转注口,形成注采井距为200 m四点法面积注水,三次加密后试验区井网密度达到口/km2井网密度达到口/km2。 井 网 开采层系 注采井距(m) 布井 方式 调整后井网密度 (口/Km2) 1971 基础井 萨、葡油层 400 四点法 6.91 1988 一次调整井 萨、葡油层表内层 346 四点法 15.33 1997 二次调整井 萨、葡表外及表内差层 346 行列注水 26.11 2002 三次调整井 萨、葡表外及表内差层 200 四点法 44.8 目前 聚驱试验井 葡Ⅰ3层 120 五点法 104.8 目前试验区内共有油水井26口(油井13口,注水井13口) ,基础井6口(油井3口,注水井3口),一次井7口(油井2口,注水井5口),二、三次加密井13口(油井8口,注水井5口)。 聚驱小井距试验井41口(16口注入井,23口采出井,其中包括基础井网油井代用2口井)。 二、试验区储层沉积特征 试验区39口新井完钻后,井网密度由44.8口/Km2增加到104.8口/Km2,对砂体分布形态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一是分流平原相河道砂体的外边界变化不大,但井网密度的增加使复合砂体内单一河道的边界更加清楚;二是内前缘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井网密度的增加使小型水下河道形态更加清晰。三是加密调整前后对聚驱控制程度的认识有所变化,葡I3聚驱控制程度由钻井前的82.7%上升到钻井后的85.6%,其中葡I32a层的聚驱控制程度有所下降外,其他5个层的聚驱控制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