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教案.docxVIP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教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梨园春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列出本课的知识框架,了解中国传统戏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熟悉京剧的形成与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戏曲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透过中国传统戏曲发展流变的史实,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探寻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脉络,捕捉古人的生活场景,从而培养学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分析能力。(2)通过课堂上的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3)通过引导学生设计脸谱和服装,激发学生对学习戏曲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明确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重点与难点重点元杂剧、京剧的形成。难点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唐代华清宫梨园、唐玄宗中国戏曲作为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三者当中,中国戏曲成熟最晚,到12世纪(宋元时期)才形成完整形态。然而,800多年来,经过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一直持续到现在,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现今仍然存活的古老戏剧。那么为什么人们将唐明皇奉为梨园鼻祖,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呢?新课学习一、戏曲的起源(一)傩展示图片土家族傩堂戏1.产生的背景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生命经常受到威胁,人们对自然认识很有限,遇到一些可怕的事情总是归于一种无形的力量,认为是“鬼”、“怪”作祟,为了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于是形成了一种巫术仪式一一“傩”。2.傩的发展先秦时期,傩成为国家祭祀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唐时期,傩仪还很盛行。功能上开始由祭祀转为娱乐,由娱神(祈求神灵保佑)转为娱人。傩距今年代久远,不过这种古老仪式现在在中国某些地区依然存在。中国湖南土家族、贵州彝族、广西融水苗族仍存在傩仪。(二)春秋至宋代戏曲的发展1.春秋至唐代戏曲的发展春秋战国以后的宫廷晏乐、杂技百戏具有更多的戏曲元素。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表演的歌舞戏有一定情节性、叙事性和戏剧冲突。2.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1)产生背景宋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发展促进中国古代城市格局发生变化。原先城市中封闭的坊市制格局在宋代遭到废弛,出现许多集市,还出现了大型综合娱乐场所——瓦舍。戏曲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很大发展。(2)流行区域【学生回答】浙江的温州、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看地图,明,确方位)。为什么在这一地区戏曲获得了很大发展?宋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流徙到南方,大量南徙的北方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宋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喧闹的集市和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起一种戏曲,称“南戏”。南戏用多种表现手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3)南戏的特色南戏主要在民间流行,一般由粗懂文墨民间艺人或者下层知识分子创作,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揭露社会黑暗,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当南戏在温州等地兴起时,中国北方也正在酝酿着一种新的戏曲形式:元杂剧。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的真正成熟。二、元杂剧与昆曲(一)元杂剧1.兴盛原因(1)经济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壮大戏曲是综合艺术,它的发展需要一定物质基础。元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的局部繁荣是导致元杂剧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蒙古族统治者征服中原,连年的战争使中原经济遭受严重摧残,但蒙古族贵族追求生活的奢靡,将大批工匠集中到城市。而流离失所的人口也不断涌进城市谋求生计,这也导致某些城市出现畸形繁荣。如元代的都城大都,城市商业活动频繁,人口极度膨胀。城市的繁华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大批演员、观众与活动场所,促成元杂剧兴盛。(2)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一元朝统治者以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近80年不行科举,大量知识分子尤其是汉族文人仕进无门,处于社会底层。按当时的职业等级划分,有“九儒十丐”之说。于是不愿为元朝做官以及宦途无门的文人,纷纷将一腔才情宣泄在戏剧的创作中,这也促成了元杂剧昌盛局面的出现。他们较高的文化修养、广博的学识,推动了元杂剧的文学艺术水平,(对比南戏:民间艺人、下层知识分子创作,水平较低)使之逐渐演变为一种成熟而完美的艺术形式。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的艺术奇观。2.表演形式和特点多种表演形式的结合,完整的故事情节,角色配合。元杂剧融合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对比南戏艺术特点:形式有接唱、同唱、多人合唱),形成中国戏曲独特的风格。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其结构一般四折为一剧,剧首冠以楔子,来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元杂剧的角色大约有末、旦、净、丑四类,其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