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性并脑白质后部综合征的鉴别诊断.docVIP

可逆性并脑白质后部综合征的鉴别诊断.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可逆性并脑白质后部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中枢神经影像检查对可逆性脑白质后部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山西省汾阳医院 任勇 桑俊勇 032200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郭浩 032200 【摘要】目的 探讨如何从影像表现鉴别可逆性脑白质后部综合征(RPLS)。方法 分析我院1例可逆性脑白质后部综合征(RPL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患者影像学检查以及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头颅CT提示病灶均局限于顶枕叶脑白质区,头颅MRI示病灶为双侧顶枕部白质区对称性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经临床合理治疗后,影像表现逐步改善,病灶减小明显,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病,发病时血压明显升高,伴癫痫,有视物不清症状,经降血压、降颅压,抗颅内水肿处理后症状逐步改善。结论 影像检查对本病有特征的表现,但需与个别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鉴别,应尽早结合临床表现对本病得出正确的诊断。 【关键词】可逆性脑白质后部综合征(RPLS) 中枢神经影像检查 鉴别诊断 1 资料 现将我院2012年收治的1例可逆性脑白质后部综合征(RPLS)的病例分析如下: 患者女性,20岁,以停经8+月,院外抽搐6次,入院第一天8时住我院产科。患者晨起感头痛,头晕,就诊于当地诊所,测血压160/100mmHg,出现抽搐,意识不清,双眼上翻,未治疗,入我院。家属提供途中抽搐6次,症状自行缓解。既往体健。 入院查体:入院后抽搐停止,意识不清,呼之不应。观病情,通知病危,镇静、解痉治疗。于8:20再次抽搐,牙关紧闭。初诊为:宫内妊娠8+月,G1P0;产前子痫。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术闭转入ICU,予以重症监护。当日下午患者嗜睡,诉刀口处痛,眼花,视物模糊。患者目前血压偏高,已出现脏器功能损伤。 第二日查房,仍视物模糊,眼科会诊。查眼底,视网膜轻度水肿,右眼黄斑区片状出血,左眼尚可,无需处理,观察病情变化。 第六日查房,病情稳定,行头颅CT检查,如图1,示双侧额、顶叶片状低密度影,边界欠清晰,局部脑回肿胀,考虑额顶叶脑水肿,结合病情演变及诊疗经过考虑临床补充诊断:缺血缺氧性脑病。加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压等诊疗。 图1 第七日查房,CT片请神经内科会诊,考虑白质性脑病改变,转入神经内科治疗。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嘱监测并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压,抗癫痫,脑保护。行头颅MRI如图2,示双侧顶、枕部白质区弥漫长T1、长T2异常信号,于T2WI/FLAIR序列呈高信号,同之前CT片比较示病灶范围缩小,结合病史,诊断为妊娠子痫并发可逆性脑白质后部综合征(RPLS)。 图2 第十二日查房,患者无不适症状,病情好转,出院。嘱继续监测并控制血压,于4周后复查。 一月后门诊复查头颅MRI如图3示双侧顶枕部脑白质区小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于T2WI/FLAIR序列呈高信号,同6月11日头颅MRI相比病灶范围明显缩小。 图3 2 讨论 2.1.RPLS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及影像学表现 可逆性脑白质后部综合征(RPLS)于1996年由Judy Hinchey最先提出[1]。本病多见于恶性高血压、本例病例的妊娠子痫、恶性肿瘤化疗及免疫抑制治疗等患者,是具有相似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的疾病,临床并不少见,但最近才被人们公认。其中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影像扫描技术的不断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Hinchey报道了15例各种病因所致CT及MRI表现相似的患者[1],均表现为双侧大脑顶枕部广泛性脑白质内异常密度及信号改变,病灶多呈弥漫性对称性分布,有的可累及脑干及小脑,经临床降血压、脱水降颅压等手段处理后,于2~4周后病灶可消失,故名。本例头颅CT提示大脑后部白质区为著的大片脑水肿灶,灰质很少受累;头颅MRI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及病理变化评估价值明显,尤以弥散加权像(DWI)的运用在显示白质病变方面具有更大优势,常规T1WI病变为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皮质下白质区病变形态表现为脑回样,基底节区及深部白质、小脑、脑干表现为斑片状异常信号影,FLAIR序列更为敏感,能显示出早期微小的局部异常。有学者进行DWI及ADC测定[2],更提高了小病灶的检出,且在鉴别中起到很好的作用,在DWI图像上细胞毒性脑水肿呈现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而该病为血管源性脑水肿[3],因此DWI呈等或低信号,ADC图高信号,借助这两种序列可鉴别细胞毒性水肿与本病的血管性水肿。且从本病例以及相关报道说明RPLS病灶具备一定可逆性,虽然发病较急,但随着临床正确治疗病灶在2~4周时逐渐消失。有文献报道其发病机制尚存在两种学说[4]:脑血管痉挛学说及脑血管过度灌注学说,目前大多数学者支持后者,认为后者是造成脑水肿的主要原因,对于本患者,血压骤然升高对发病起重要作用,且妊娠子痫与高血压脑病有相似的病理生理机制,而大脑后部脑血管交感神经活性较低,血压升高、血管收缩功能失

文档评论(0)

ipbohn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