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种内与与种间关系
灰蓝呐莺的觅食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物种能够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 实际生态位: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空间。(由竞争和捕食胁迫造成,互利共生可扩大实际生态位)。 竞争与生态位分化: 物种在某一生态位纬度上的分布,称为资源利用曲线,表示物种具有的喜好位置及其散布在喜好位置周围的变异度。 d 两物种在资源谱中喜好位置的距离 w物种在喜好位置的变异度 3 竞争释放和性状替换 竞争释放(competitive release):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扩张其实际生态位的现象。 在新几内亚的大岛上,发现三种地鸽,每一种都处于不同的生境(沿岸灌木、次生林和雨林)。在只有一种地鸽的小岛上,该种地鸽使用所有三种生境。可以得出结论即竞争导致新几内亚岛上的生态位分化,但在小岛上发生竞争释放。 性状替换(character displacement):生态位收缩导致形态性状发生变化的现象。 7.2.2????????? 捕食作用 ? 捕食(predation):一种生物摄取其它种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前者称为捕食者(predator),后者称为猎物或被食者(prey)。这一广泛的定义包括(1) ‘典型的捕食’,它们在袭击猎物后迅速杀死而食之;(2) 食草,他们逐渐的杀死对象生物(或不杀死),且只消费对象个体的一部分;(3)寄生,一个种寄居在另一中的体内或体表,靠其体液、组织或消化物而生存。 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 捕食者的本领: 快速奔跑、隐蔽色、利爪、毒牙、集体围猎 引自:Mcfadden and Keeton, 1994 猎物的本领:拟态、保护色、警戒色、假死、快跑、集体抵御 引自:Mcfadden and Keeton, 1994 引自:Mcfadden and Keeton, 1994 协同进化(coevolution) 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捕食者与猎物协同进化的结果常常是使有害的“负作用” 减弱。 精明的捕食者 捕食者-猎物数量动态 (p126页) Lotka-Volterra 捕食者-猎物模型 : dN/dt = r1N-?PN ① 猎物方程 dP/dt = -r2P + ? PN ②捕食者方程 兔子与猞猁 的种群震荡 自然界中捕食者对猎物种群大小的影响 (1)任一捕食者的作用,只占猎物种总死亡率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去除捕食者对猎物种仅有微弱影响。 (2)捕食者只是利用了对象种中超出环境所能支持的部分个体,所以对最终猎物种群大小没有影响。这时限制猎物种群的主要因素不是捕食者数量,而是其他因素 。 (3)影响显著 实验 结果 将鸭捕食者(狐狸、浣熊、獾和条纹鼬)从营巢区域除去 一些区域去除狐狸,另一些区域去除小型食肉动物 澳洲野犬的控制和排除 鸭营巢密度增加300%,筑巢成功率增加50% 北美野兔数量在去除狐狸的情况下增加300%,但在去除小型食肉动物的情况下数量没有变化 十多种中型哺乳动物数量增加,野猪数量大增 ??? 食草作用 食草的特点是植物不能逃避被食,而动物对植物的危害只是使部分机体受损害,留下的部分能够再生。 2 植物的防卫反应: 机械防御或化学防御 植物与食草动物的 协同进化 1 食草的危害与植物的补偿作用: 食草危害随损害部位、植物发育阶段不同而不同。植物具生长补偿作用,如提高单位叶面积光合率,落叶减少等。 3 植物与食草动物种群的数量关系 放牧系统中食草作用与植物净生产力的关系 寄生 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 1)微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繁殖(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 ) 2) 大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生长,但不繁殖。 (昆虫 ) 3)拟寄生物(重寄生物):在昆虫寄主身上或体内产卵,通常导致寄主死亡。 寄生物与寄主的相互适应与协同进化 寄生物:神经系统、感觉器官退化,生殖系统发达,复杂的生活史 寄主:产生免疫反应,动物的整理行为、迁移。 进化结果:危害逐渐减弱。 寄生物与寄主种群相互动态 20年间英格兰和威尔士麻疹传染力循环 社会性寄生物: 不摄取寄主组织,而是通过强迫其寄主动物为其提供食物或其他利益而获利的寄生物。 如鸟类的窝寄生 (种内窝寄生,鸭;种间窝寄生:杜鹃) ??互利共生(mutulism): 两种共同生活,互惠互利,可提高双方的适合度。 1体外互利共生:行为上互利共生(清洁鱼与顾客), 花和传粉动物, 种植和饲养的互利共生。 引自:Mcfadden and Keeton, 1994 互利共生与进化: 真核细胞的来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变废为宝演绎精彩——初中数学易错题归因之我见 .pdf VIP
- 个人纪律作风自查报告.docx VIP
- 错题归因法解析(中小学生教育).pptx VIP
- 城市地铁车辆车钩缓冲装置行业技术规范 -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pdf VIP
- 537初中数学学生的典型错题成因及防范措施的研究的结题报告.pptx VIP
- CNCA-CURC-07:2019 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特定要求—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钩缓冲装置.pdf VIP
- 校园流感防控技术操作指南(简易版、完整版)说明书.pdf
- LD350变频器说明书V2.0.pdf VIP
- 八年级学生数学典型错题的成因及教学对策研究.pdf VIP
- G100G150E150激光器中文用户使用指南.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