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译者的话
本书是苏联著名军事将领、苏联英雄、苏联元帅基·阿·梅列茨科大的
回忆录。作者青年时代就参加了红军,在国内战争年代曾英勇地奋战在各个
战场。1936—1937年,他参加国际纵队赴西班牙为反对法西斯而战。
1940年8月,梅列茨科夫任苏军总参谋长,次年1月任副国防人民委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卫国战争初期,他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的身
份,先后指导西北方面军和卡累利阿方面军的工作。后参加突破列宁格勒的
封锁和在苏联北极地区的艰苦作战。1944年他被晋升为苏联元帅,时年 47
岁。
梅列茨科夫是深得斯大林器重的一员战将。在苏联对日作战前,斯大林
特意把他调到远东,任远东第1方面军司令员,担任攻坚任务。斯大林对身
边的人说:我相信这个矮个子的雅罗斯拉夫人一定有办法打败日本人。
在对日作战前,为了严守秘密,梅列茨科夫元帅曾隐名埋姓,变成了马
克西莫夫上将,为此曾闹出不少笑话。
本书所叙述的,是梅列茨科夫怎样从一个普通的钳工成长为一名举世皆
知的苏联元帅。
参加本书翻译的有王强、王树森、王殿英、王希昌、石珏、何金贵、许
躬臻、陈渊、陈惠秀等同志,由何金凯同志校。
1985年8月
梅残茨科夫元帅
占争回忆录
第一章 在新旧交替的时代
革命生涯的开始
在工厂做工。哈瓦耶夫兄弟,博尔多夫,莱曼和其他人。夜校。
朱可夫同志。列夫·雅科夫列维奇·卡尔波夫。苏多格达的生活。新
的生产。遇到的人和同他们的交往。
伟大的十月……。我们这一代人,曾为建立我国的苏维埃政权出生入死
的人们,只要提到 “伟大的十月”这些字眼就会豪情满怀,激动万分。因为
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每个人一生中难以忘怀的经历都同1917年10月紧密相
联,甚至随便说说就会勾起一连串的回忆。
回首当年,往事历历在目:一个个熟悉的面孔从你眼前掠过:旧事又一
幕幕地重演。你似乎又回到了那色彩斑斓的峥嵘岁月。
我是职业军人,在苏联武装力量中服役已经五十多年。我的戎马生涯是
从1917年开始的。同年加入了苏联共产党,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党龄。可以毫
不夸张地说,我和亿万人民群众一样,是在难忘的1917年获得新生的。
我原是梁赞省扎赖斯克县 (现为莫斯科州扎赖斯克区)纳扎利耶沃村一
个贫农的儿子,后来在莫斯科和苏多格达当钳工。试问当时我怎敢奢望成为
一名将军或元帅呢?在沙皇俄国。我的命运只能是一辈子给老板卖命。转折
是急剧的。过去的一切已永远一去不复返了。那时我二十岁。
不过,我不想以此为起点来叙述我的身世,而想向前追溯一下,从我参
加工人行列时说起。因为正是工人阶级的培养才使我投身于伟大的十月革
命。
在1917年,我可以说已经是一名熟练工人了。在弗拉基米尔州离苏多格
达县城不远的一个松节泊工厂当钳工。我初次接触钳工活是在 1912年。那
时,我是个十五岁的农村少年,到城里来干活赚钱,住在莫斯科的老乡帮我
找了个工厂做工。
干活我不怕。在农村,我在家里是老大,七岁就帮父亲耕田耙地,九岁
就跟大人一样干地里所有的农活了。当然,在城里,起初生活并不轻松。寄
人篱下,收入低微,人地两生,是很不习惯的。一天劳动过后,深身都不舒
服,腰酸背痛。由于成天站着,双腿肿胀。手上的老茧脱了一层又一层。手
上沾满了金属屑,老是带着一股铁腥味。终日的轰鸣声和削挫声使耳朵老是
嗡嗡作响。手指上伤痕累累。在家干活时是头顶蓝天,现在换成了低矮的天
花板。想家的时候,特别是夜晚,我经常独自思忖,现在家乡在干什么呢?
妈妈大概已经生好了炉子,爸爸已从地里回来了,妹妹在饮牲口。我明天的
活计不是下地收割,而是挫削铜板,不是把镰刀打出刃,而是在铁条上冲眼。
但是很快我就爱上了这一行。把金属块在台钳上夹紧,用手刷和凿子旋
出金属刨屑。起初,我根本不会拿凿子。向前倾斜,就凿深了;向后倾斜,
就从表面滑过。看一眼旁边的工作台,小锤子就敲在自己手上。这时工头就
大喊大叫: “喂!你的家伙是怎么拿的?”并在后脑勺上给我一巴掌。总的
说,我挨打不多。稍稍碰我一下,我立时就瞪圆了眼,奋起自卫。每次和工
头发生冲突,不是罚款,就是被解雇。因此,在莫斯科的头三年我在五个工
厂干过活。
锉功也不是一下子就学会的,我干创、磨的动作都挺稳,尽管小心翼翼,
但仍经常弄坏细小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