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作为生存技术与权力技术的民俗仪式变迁——对解放区文学中民俗仪式的关照.pdf

作为生存技术与权力技术的民俗仪式变迁——对解放区文学中民俗仪式的关照.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3年第4期 民俗研究 No.4,2013 总第110期 FolkloreStudies SerialNo.110 作为生存技术和权力技术的民俗仪式变迁 ——对解放区文学中民俗仪式的关照 张 霞 [摘 要] 作为文学叙事的一个坐标,民俗仪式参与了解放区文学的“形象世界”和 “意义世界”的双重构建,与五四乡土小说相比,在个性表征、主题意蕴等诸多方面明显不 同。在解放区语境下,民俗仪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下的一项生存技术和权力技术,同时也 是解放区作家通过想象建构民族国家的一种努力,折射出时代、民俗、文学三者的互动 关系。 [关键词]解放区文学;民俗仪式;民族国家想象 解放区文学研究发展几经曲折,但时至今日,“回到原初”已成为解放区文学研究的一个共识。 “这里所说的回到原初,指的是解放区文学研究,应该切入当时解放区群众的生存状态,切入解放 区文学(创作与论争)原初的存在,触摸到当时作家的精神深处,逼近研究对象、拥抱对象,走出人 云亦云、程式化的研究模式,使研究日益接近理论形态。砌研究者们一致认为:关注细节更具有历 史的具体性与可操作性,可以把容易为“大文学史”所忽略(或省略)的历史细节(包括人们的日常 生活等原生形态的细节)纳入视野。从这个意义上说,展现生活世界的民俗研究无疑是对解放区 文学反映出的日常生活细节、生态境遇、国人心态进行勘探的绝佳视点,是对解放区文学原生态研 究的极佳路径。 目前,对解放区乃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研究似乎出现了一个趋势,即将民俗学对文学的 介入研究简单化地等同于地域风情和民俗事象、民俗活动研究,将那些表现不同地域、不同时代、 不同民族的民俗事象,以及风土人情的现代小说@中的民俗意象和民俗活动进行简单提取和比附。 虽然地域风格研究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由来已久且颇具成果,但此类研究不能替代乃至等同于对文 学的民俗整体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单纯证明了文学中民俗的存在,却没有探究到文学与民俗的深 层互动关系。从民俗学视野和民俗学诸多要素人手,对解放区文学做整体把握下的细节研究,还 原解放区文学的日常生活原貌,应被作为解放区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民俗仪式是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文学叙事而言,民俗仪式和文本是文学叙事的一 个坐标。民俗仪式通过自身的社会化功能保证了叙事的社会化和文学化。文学中的民俗仪式叙 [作者简介]张霞,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001)。 ①刘增杰:《回到原初——解放区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M990年第4期。 ②如“乡土小说”、“田园小说”、“乡镇小说”、“地域小说”、“农村题材小说”等。 万方数据 138 民俗研究·2013年第4期 事借助仪式特有的集体性、传承性、神圣性、模式性,集中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伦理规范、行为模 式、社会心理、生存境遇。很多研究者注意到民俗仪式在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中的表现,但对解放 区文学中的民俗仪式,却鲜有关注,更遑论两者的比较研究。窃以为,民俗仪式是解放区文学研究 的一个重要课题,其表现方式和影响不仅与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相勾连,而且还与建国后文学中 的民俗构建方式息息相关。进行解放区民俗仪式的探讨和对比研究,将民俗学视野引入解放区文 学研究,进而探讨解放区文学、民俗、时代三者的互动关系,揭示解放区文学的诸种样态及其成因, 可以打破以往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的桎梏,这正是笔者撰写本文的初衷。 从解放区文学发生的时代背景来看,解放区文学根植于政治意识形态一元化的社会形态中, 秉承“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原则,具有强烈的政治实践性和草根性。此背景下,民俗学的两个基 本对象:民俗之“民”——“工农兵群众”和民俗之“俗”——“民众生活”被提到首要位置,成为文艺 工作者的创作圭臬,在创作内容、创作手法、主体观念、受众接受等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各个环节予 以强力渗透,文学的“民俗性”得到空前的重视。如此

文档评论(0)

006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