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问责070602.ppt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问责070602.ppt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问责070602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与问责 贺绍奇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企业联合会培训中心 目录 一、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风险暴露 二、公司治理改善与内部控制加强 三、问责 一、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风险暴露 实例一:谁出卖了厦门金龙公司 厦门金龙与苏州机械控股公司与1998年合资设立苏州金龙,注册资本2800万元,厦门金龙出资1960万,占70%,机械控股出资840万,占30%。2000年3月1日,厦门金龙董事长授权公司总经理李某出任苏州金龙公司的股权代表。同年7月15日,李某参见了苏州金龙公司修改章程的股东会,章程上加盖了厦门金龙的公章。修修订章程规定:股东会议由董事长召集;出资各方股东代表由出资方法定代表人出任或授权他人出任,参加股东会议,代表出资方行使股东权益;公司董事会应在股东会召开前15天书面通知双方股东,每年 召开一次,经一方提议可以召开临时股东会,股东会决议必须经过2/3以上股东通过。2001年1月,李某请辞,同年4月12日,李某向陈江峰出具书面函称,鉴于我在 辞职期间,董事会未能委派新任总经理,为维持公司正常经营活动,特委派 陈全面负责公司的经营活动,直到董事会委派新的 人选。 一、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风险暴露 2001年5月17日,苏州金龙公司通知厦门金龙和机械控股公司于6月8日在苏州金龙公司召开股东会,研究员工对苏州金龙公司参股事项。李某在收到该会议通知上注明,其已经离职,其全部权力、义务和职责转交给了陈。2001年6月8日,陈代表厦门金龙参见了股东会,通过了职工持股决议,陈代表厦门金龙签了字并加盖了厦门金龙公章。后苏州金龙股权发生如下调整,注册资本从2800万增加到4800万,厦门金龙从70%降到40.83%,机械控股为17.5%, 苏州金龙公司 职工以持股会的名义占41.67%。 2001年7月20日,厦门金龙公司下达任免通知,批准李某的辞职,免去李某和陈某的职务。2001年7月25日,以法定代表人没有收到会议通知为由去函苏州金龙主张会议无效。后无果,起诉到法院,一审法院认为,陈代表厦门金龙符合苏州金龙公司章程的规定,陈作为持股职工与厦门金龙股东代表不构成双方代理,且没有证据证明损害了厦门金龙的利益。二审法院认为,李某辞职发生在2001年1月,直到7月 厦门金龙董事会才批准其辞职,在此期间,其股东代表资格并没有被解除,其仍有权代表厦门金龙。在厦门金龙董事会运行不正常情况下,其将权力转委托给陈也是合理的。 一、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风险暴露 实例2:失去制约的权力,走进死胡同的恶斗 张、余、宋为杭州之江发展总公司的职工,1999年公司改制,三人共同出资购买了该公司下属的议价广告公司80.5%的股份。由于公司规模不大,总公司决定不成立董事会,直接任命持股最多的张方军为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任期三年。同时安排余某作业务经理,宋某担任出纳。公司注册资本为50万元,股权结构为总公司19.5%, 张为49.5%,余为25%, 宋为6%。 改制后,三人同心协力,利用总公司的资源优势,大力对外拓展业务,公司迅速发展壮大。但三人矛盾开始逐渐产生并扩大。(1)张某回老家后,拿了一大堆发票,要求报销;(2)2003年,总公司宣布退出股份,对让出的19.5%股份, 三方互不相让。余坚决反对张张增股,总公司最后决定将股份全部转让给持股最少的宋。形成这样的股权股权结构:张49.5%,余25%,宋25.5%。 一、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风险暴露 宋增加持股后,随即提出要求增加工资,将原来的1000元涨到2490元。宋未经张的同意,在月工资表的时候,就将工资工资从原先的1000多元直接涨到了2490元,和余一样。 张拒绝签字,宋就张停发了三个股东的工资。2004年3月的一天,张方军一大早就召开了公司全体员工会议,宣布将宋调离财务岗位。在交接工作中,宋发现张早几天前就以遗失为名已经换了财务章,变更了银行账户。宋将此情况告诉了余。二人同张协商未果,向有关部门报案,被拒绝。张随即将二人解聘。此时恰逢张某任期届满, 二人遂决定提请召开股东会, 免去张执行董事职务。在会上, 余、宋联合,但随即就发现存在一个致命的障碍,因为,公司章程规定,免除执行董事职务必须经过代表股东2/3以上表决权通过。受挫后,二人遂决定转让股权,退出公司。二人要求张按照公司净资产出价,即按照原来价格的8倍收购。张坚决不同意,后二人提出按照同样价格收购张的股权,张也拒绝,张坚持按原来的一半价格收购二人的股权 一、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风险暴露 二人要求查阅公司帐目,但张以各种借口拖延,二人向法院起诉,要求查看公司帐目,法院支持二人诉讼请求,二人查看帐目,发现公司突击花钱,滥发发工资、奖金,列支财务费用,仅出租车就花了好几万元。 二人遂向法院提起解散公司的要求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