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八年级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 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八年级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 课件

6.在课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我们应当怎样看待/意义/评价? 【示例】 作者描述了一个环境优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人人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的社会。(解释理想社会) 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批判了封建社会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否定了君权制度,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无君无臣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是作者的幻想 。(说出看法) 1)情感倾向:对桃花源那种景物美、人情美的喜爱和赞美。 2)写作目的:当时社会尔虞我诈,巧取豪夺,到处一片混乱,表达了作者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3)作者/百姓愿望:这是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反映了作者对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的理想社会的憧憬和追求。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课文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达标检测·理解性默写 用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③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达标检测 作者通过渔人的眼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亦真亦幻,亦实亦虚的桃花源,作者在文中也已有所暗示,请再读课文,用文中相关内容来说明。 故事似虚似实,若有若无,亦真亦假。 真实的一面体现在: ①文章一开始就明确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身份——“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这使得在桃花源发生的一切好像是真的。 ②最后写到刘子骥向往这片乐土,欣然欲访,没有成功。刘子骥,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是晋朝太元年间的名人,作者把他写进作品,进一步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③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描写桃花源的景物,人物活动,使人感受到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 故事似虚似实,若有若无,亦真亦假。 虚幻的一面体现在: ①“晋太元中”虽指明朝代,却又不写年月,实中见虚。交代渔人,又无住址,名姓,于事无考。 ②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和“处处志之”,后来再寻桃花源,“寻向所志”,却“遂迷”、“不复得路”。这些地方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③南阳刘子骥探访“未果”“寻病终”,渲染如真似幻的气氛,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也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社会。 周末作业 1. 文言文积累本(16开):整理已学翻译 格式: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一行原文,蓝笔) 为:作为 业:职业 (一行两个字词,彩色笔) 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职业。(一行翻译,黑笔) 2. 背诵《桃花源记》, 回条本:默写《桃花源记》全文,家长写回条并签名。 回条格式:“XXX已背默《桃花源记》全文”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不为五斗米折腰”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他关心百姓疾苦,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