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泄泻-09

主要内容 一、概述(概念、历史沿革)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辨证 五、护理 教学要求 1、掌握泄泻的概念及其护理。 2、熟悉泄泻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方药。 3、了解泄泻的历代沿革 4、了解泄泻的诊断。 证候特征 暴泻起病急,泻下急迫,泻下量多,为外邪所致; 久泻起病缓,泻下势缓,泻出量少,常有反复发作的趋势,常因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多为脏腑功能失调而成。 治疗原则 四、辨 证 (一)辨证要点 1、辨缓急 2、辨寒热 3、辨轻重 五、护 理 (一)病情观察 (二)生活起居护理 (三)饮食护理 (四)给药护理 (五)情志护理 (六)症状护理 (七)健康指导 (四)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服药温度 2、注意中药与西药的配伍禁忌 (1)黄连、黄芩、黄柏不宜与活性炭同服; (2)清热解毒药不宜与乳霉生同服; (3)次碳酸铋应慎与中药同服。 1、病室要求及安排 病室要求清洁整齐,空气清新,及时处理排泄物。 2、病人作息安排 (二)生活起居护理 原则:根据病情及体力决定活动的程度 1、原则: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卫生、 少食多餐;少渣、少纤维、少油腻。 2、鼓励患者多饮淡盐水或糖盐水以补充津液。 3、辨证饮食: (三)饮食护理 (1)寒湿证: (2)湿热证: (3)伤食证: (4)肝气乘脾: (5)脾胃虚寒: (6)肾阳虚衰: * * 泄 泻 广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丁富平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 泄——大便溏薄而势缓者; 泻——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 一 、概 念 发病季节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为多见。 证候特征 泄泻以大便清稀为临床特征,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便次不多,粪质清稀,甚如水状;或大便稀薄,完谷不化。 常兼有脘腹不适,食少纳呆等症状; 多由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失调等形成脾虚湿盛而致泻。 历史沿革 泄泻首载于《内经》 《素问》: “飧泄”、 “濡泄”、 “注下”、 “洞泄” “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湿胜则濡泄。”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范 围 本证与西医腹泻的含义基本相同,可见于多种疾病,凡因消化器官发生生理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导致腹泻时,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等,均可参照本章护理。 病 因 二、病因病机 脾胃功能失调,致清浊不分, 水谷混杂并走大肠而成。 脾虚湿盛 病 机 (一)感受外邪 →脾失健运→水谷混杂而下→泄泻 《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湿盛则飧泄,乃独由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 (二)饮食所伤 →呆胃滞脾,湿热内蕴→运化失常→泄泻 《景岳全书.泄泻》:“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化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三)情志失调 →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运化失常→泄泻 《景岳全书.泄泻》:“凡遇怒气作泄泻者,必先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处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四)脾胃虚弱 →运化失职→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泄泻 《景岳全书.泄泻》:“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五)命门火衰 →脾失温煦→运化失常→泄泻 《景岳全书.泄泻》:“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运 脾 化 湿 (一)主证 (二)兼证 (三)病因、病史、诱因 (四)舌脉象 (五)辅助检查 三、诊 断 (1)急性泄泻,发病急骤,病程较短,常以湿盛为主; (2)慢性泄泻,发病缓慢,病程较长,迁延日久, 每因饮食不当,劳倦过度而复发, 常以脾虚为主,或病久及肾,脾肾同病。 1、辨缓急 (1)寒证: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温,畏寒, 完谷不化,手足欠温。 (2)热证:粪便黄褐,味臭较重,肛门灼热, 泻下急迫,小便短赤,口渴喜冷饮。 2、辨寒热 3、辨轻重 能食与不能食,对于权衡泄泻轻重有重要意义。 《中脏经》:“病洞泄不下食,脉急则死。” 症状: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 脘闷食少,兼恶寒发热,肢体酸痛, 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