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第二讲.pptx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防治第二讲

生物防治的生态学基础;掌握害虫发生规律、种群动态 了解天敌的种群动态、天敌的效能 害虫与天敌的相互关系 作物—害虫—天敌三者的关系 ;种群及其特征;种群的概念; 一定区域,一定空间;环境特点 食物 空间 气候 捕食 竞争 (等等);个体生物学特征 ;种群特征 ;种 群 增 长 模 型;种群年龄—虫态结构矩阵 ;环境因子对种群的影响;昆虫、蜘蛛等一类节肢动物是变温动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反应,表现在新陈代谢强度、生长速率等方面,从而影响其数量、体型大小、行为、全年活动期长短,以及地理分布区域。活动的温度范围为6~36 ℃ ;低温或在冬季,进入休眠或滞育状态。 昆虫发育时间与温度关系常用各种指数函数关系来表达。;R(t) = α × exp[(– 1/2δ2 (T –Tm)2] 其中 α 为高温下潜在的饱和发育速率; Tm 是最适发育温度;δ 为发育随温度变化的速率;温度与纬度影响昆虫的发生世代 ;环境因子对个体发育的影响; 干 第一区 第二区 第三区 湿;光对昆虫活动与生长发育的影响;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昆虫的抗药性是对人为造成的不良环境的抗逆性表现。约有450种害虫对各种农药产生了抗性。 有些害虫如印度谷螟、小菜蛾对苏云金杆菌(Bt)产生抗性。Bt的室内淘汰实验,经36世代后,印度谷螟的抗药性提高250倍。 生物防治为解决生防与化学防治的矛盾,有的作了天敌的抗性筛选。如用亚胺硫磷处理尼氏钝绥螨33次,其抗性水平从LC50为52.5μg/ ml 至995μg/ml 提高18.9倍。抗亚胺硫磷—杀虫双品系的尼氏钝绥螨,对杀虫双的抗性提高8.55倍(黄明度等,1980,1987)。;自然种群的调节;种群的相互作用类型;概括起来,两个物种有6种相互作用关系: 互利共生(++) 偏利共生(+0) 同居不相容(-0) 随遇相处(00) 捕食(寄生)作用(+-) 竞争作用(--);两个物种相互作用的一般模型;一个物种或两个物种给另一物种提供资源,这些资源对提供者没有用处。包括互利共生和偏利共生。;物种的合作相互作用将产生全面的正反馈作用,A物种密度增加将有利于改善B物种的环境,从而提高B物种的个体增长速度和种群密度,随之而来就会改善A物种的环境,最终进一步增加B物种的增长速度和种群密度等的良性循环。这种反馈圈为正反馈圈(右上图)。;竞争相互作用;两个物种竞争同一资源,其相互作用结果一般是不稳定的。物种的竞争相互作用将产生负反馈作用,A物种密度增加将不利于改善B物种的环境,从而降低B物种的个体增长速度和种群密度,随之而来就会破坏B物种的环境,最终进一步降低B物种的增长速度和种群密度。这种反馈圈为负反馈圈(右上图)。;昆虫在相互竞争过程中求得生存的主要方式;捕食-猎物关系;Na;  种群平衡和种群调节是生物防治的核心,任何成功的生物防治都是利用天敌种群对害虫种群的调节作用,使天敌种群对害虫种群的自然控制作用最大化,以减小害虫种群并将其维持在不会造成危害的较低水平。;;在自然条件下,物种种群不会无限制地连续增长,也不会轻易灭绝。这种使种群的数量变化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过程就称为自然控制(natural control),自然控制的结果是种群数量的调节,既防止种群变得过大,又会在种群变得很小时减轻某种抑制作用的影响,从而使种群在生物群落中,与其它生物成比例地维持在某个特定水平上,即自然平衡(natural balance),而这个平均水平叫做平衡密度(equilibrium density)。 ; 种群的数量变动时,种群的一系列特征如出生率、死亡率、密度、年龄结构、生长型、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特定时间和空间的数量分布等的综合体现,也是所有影响种群因素(内因、外因)对种群作用的综合结果。因此,种群数量变动的机制非常复杂。随着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学说,来解释种群动态的机理。主要学说有: ;群落与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一般的共识:自然林的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高,害虫少发生或不发生;而人造纯林和农田里,植物种类较单一,容易引起害虫大发生。因此在害虫生物防治、综合防治中提出许多改进群落多样性的措施:;食物链与食物网; 一种害虫能取食多种植物;一种植物有多种害虫,各种害虫又有多种天敌,这样就形成多条食物链。这些链以共同的植物、共同的害虫、共同的天敌相联系,从而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 生物防治是从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