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夏商西周研究.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讲 夏商西周研究

* 夏王朝的实际开创者是大禹。传统夏史叙述的核心就是以治水为中心大禹的种种传说。 近代古史辩论也主要从禹的身世开始。 大禹是谁? 圣王? “一条虫”? 历史,还是神话? 一、夏史疑云 大禹与夏 涂山氏·望夫石 涂山氏·望夫石位于安徽蚌埠怀远县。另,安徽当涂、浙江绍兴、河南省登封,重庆巴县等地亦有涂山相关传说及其相应的遗迹。 韩城·禹王庙 北川·禹穴 绵阳地区北川县(古称石泉县)石纽山麓的禹穴。另说,四川汶川县、浙江绍兴、陕西旬邑县等地都有禹穴。 北川县禹里乡,地震时期的堰塞湖 二里头与夏文化 关于夏史的两个估计: 《殷本纪》已经被证实基本可靠,同样来自于《史记》的《夏本纪》也应该可靠吧? 二里头文化在时间上与夏文化相近,地理范围大致相同,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吧? “人教版”《历史》选修5教师用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里头文化研究在夏史文明探索中的作用。? 2.了解如何运用文献中的资料与考古成果研究二里头文化与重新研究夏史。? 3.掌握一些重要概念:年代标尺、积年和夏文化。? 4.通过二里头文化研究对夏史研究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之谜,了解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本常识,增强历史感,培养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1.归纳总结法;2.问题总结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掌握近年夏文化研究成果,更全面地了解中华五千年文化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向往和珍惜之情。 夏对后代社会的影响 周与夏的关系 周人自称“有夏”?(《尚书》的《康诰》、《君奭》及《立政》)。学者称,“周人尊夏”。 争议:周源于夏,还是使用了夏的引申义(中国之人,西方、雅、华)? 夏代文明对先秦诸子的影响: 夏道、夏政、夏礼,“禹之道”对儒、墨等学派的影响。 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 “墨子与孔子异,其学出于夏礼。”(孙星衍《墨子注后叙》) 二、殷周文化关系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 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二曰庙数之制; 三曰同姓不婚之制。 商代有无宗法?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商人无宗法制与嫡庶之制。 1944年胡厚宣《殷代婚姻家族宗法生育制度考》:根据商晚期康丁后已传位于长子,提出宗法在殷代已萌芽。 1982年裘锡圭《关于商代的宗族组织与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的初步研究》进一步论证甲骨文时代已存在宗法制度,其表现是强调宗子世袭与大小宗统属关系。 杨升南《从殷墟卜辞中的“示”“宗”说到商代的宗法制度》进一步论证,卜辞中的王位继承制反映出嫡庶制和宗法制度的存在。 商代有无分封? 商代存在着一套分封制度,商王朝分封众多的封国诸侯,最多时期封国达285个,方国也有85个,合计达到370个之多。 那些短期是商王室的臣属,但长期和商王室为敌、独立性较强的国家属于方国,否则即为封国。 商代的封国、方国主要分布于“四土”、“四方”和王畿周边的地区。大体来说,封国主要分布在今天河南省的中北部和山西省的中南部地区,而方国主要集中在商王畿的西北部和东南地区。 李雪山 著 △夏商周…彼此之间的横的关系,才是了解三代关系与三代发展的关键…不仅是前仆后继的朝代继承关系,而且一直是同时的列国之间的关系。 △夏商周在文化上是一系的,亦即都是中国文化,但彼此之间有地域性的差异。 △在夏商周时代被认为是正统的国家只有一个。 周 夏 商 张光直:夏商周“横”的关系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代” 夏商西周,即“三代”,在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相对独立而特殊的时代。三代历史是“古史”的核心。 “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论语·卫灵公》)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礼记·礼运》) “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孟子·离娄》) “三代”之外,儒家文献中还有“四代”之说: 《礼记·学记》有“三王四代”。“三王”,夏商周之王;“四代”,虞夏商周。 《礼记·明堂位》: 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有虞氏之绥,夏后氏之绸练,殷之崇牙,周之璧翣。凡四代之服器官,鲁兼用之。 ……拊搏、玉磬、揩击、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四代之乐器也. 相比而言,“四代”说不甚通行。 《墨子》亦道“三代”。常用语有: “三代” “虞夏、商、周三代” “三代圣王”、 “三代圣王禹、汤、文、武” “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