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陪读者.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特殊的陪读者

特殊的陪读者2016年07月25日07:13 来源:文学报 党宪宗 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家庭把孩子送到镇上、县;城、省城甚至国外接受教育……为了照顾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陪读”这个词便应运而生,新的“孟母三迁”日益众多,以至于成为一种趋势、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方式。陪读的父母、亲属也逐渐成为“陪读一族”,形成了一群挣扎在生活底层的艰难群体。作品聚焦这一人群,以及随之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真实反映他们的生活状态。 1 下寨乡是固宁市原州区一个少数民族的贫困区,在关工委老赵的陪同下,我驱车去那儿找我要采访的人。下;寨乡距离固宁市有五六十里路,小车在盘旋的山路上一路颠簸,正如人们常说的,看着近,走着远,一里山路能转九个弯。说是五六十里,给人的感觉;足有八九十里远,到了目的地,说是乡政府的所在地街道,还没有关中道的大村子阔气,两边稀稀拉拉低矮的商店门可罗雀。我们没敢打扰乡政府的官;员,在一家回民小饭店简单填饱了肚子。老赵打电话联系上下寨乡的教育专干,专干领我们到了下寨乡中心小学。 十几分钟的对话结束后,教育专干;领着我采访了三户陪读学生的人家,两户回民,一户汉民。有奶奶和爷爷两个陪一个孙子的,有一个奶奶带着半瘫的丈夫陪两个孙子的,有一个离婚的;单身女人陪两个孩子的。被采访的几户人家,老家所在地离乡政府都比较远,回趟家要翻几座大山。不用说,这些陪读的人比我家乡陪读的人生活更困;难,吃的苦更多。采访完,我顺便问教育专干:你们乡上十四所小学现在有多少学生?教育专干说:人数都不多,王沟村小学只有一个学生和一个老师;。我听了有点儿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惊讶地问:一个老师怎样教一个学生?教育专干说我们乡上有规定,学校只要有一个学生,学校就不能撤。 教育;专干的话对我震动很大,我决定马上去王沟村采访。 翻过一座山梁,下了一道大坡,十四五里路足足行驶了半个小时,我们才到王沟村小学。王沟村;小学的王大志老师站在校门口迎接我们。校门很宽敞,校门两边粉白的围墙上写着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仿宋体大字仍然显得红亮红亮的。走进;学校映入我眼帘的第一个镜头是操场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 我们跟着王老师走进他的房子,房子最里边有—张桌子,桌子前坐着一个穿着蓝白相间;校服的学生,桌子上放着一块黑板,黑板上用粉笔写着一道算术题:22×12=? 我环视着这个陈设简陋的房子:房子后边是孩子学习的教室,另;一边摆着一张双人床,前边是王老师的办公桌,桌子上放着一沓作业本和一沓教科书,这就是房子的整个陈设了。没等我说话,王老师一边给我们倒水;,一边指着课桌前坐着的学生说:这是我现在的学生,叫高龙。 高龙看见我们进来,没有站起来,只是向我们笑了笑,继续做黑板上的数学题。我顺;便问了高龙一句:你叫什么名字?高龙没有说话,转过身,用有点儿发呆的眼睛盯着我看了一会儿,随即低下头。王老师说他今年十五岁了,上小学五;年级。我心里琢磨着:按照正常上学的年龄推算,高龙应该上初中二年级了。 这句话我没有说出来。王老师继续告诉我:这个孩子是弱智,黑板上出;的这道两位数乘法题,我反复讲了几十次,他还是不会算。王老师的脸上显出一副无奈的样子。 2 我简单地向王老师做了自我介绍,说明来意,王;老师稍停了一会儿,给我说起了他和他的学生高龙的故事:我是2010年从马旗学校调到王沟村小学的。当时这个小学有三名老师,十八名学生。随;着国家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民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能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人们普遍认为,农村的教育质量不如城里的好,社会上随之;掀起一股转学风,我们这贫穷山区更不用说了。 开头是一部分在城里打工的父母把孩子转到城市读书,随后相互效仿,一个学生转学了,两个学生转;学了,能转的学生都转了。父母亲或者爷爷奶奶陪着孩子到城里读书,刚建好的一座座农村希望小学,说撤就撤了。我们下寨乡比较好,只要有一个学;生,学校都不能撤。2012年9月,这个学校只剩下高龙一个学生。我请示学区教育组,教育组领导答复我,不能撤,你继续留在王沟村小学任教。;我思想斗争了好多天,一个孩子怎样教呀,何况还是一个弱智儿童。后来我想,弱智儿童也是儿童呀,一个学生也是学生呀,我的教龄将近四十年了,;教过的学生有几千名,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不管怎么说,老师教好学生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能让一个儿童失学,要对得起“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要对得住自己的良心,最后我决定留下来。 我打断王老师的话说:孩子们都转学了,为什么他没有转?王老师说:高龙的父母都是残疾人,尤其是母;亲,智力更差,用农村的话说是个傻子,不要说到城里陪儿子读书,傻病犯起来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父亲身体瘦小,又是个背锅,在家既要照顾;妻子、儿子,还要种地。说句难听的话,两口子根本没有出门打工的能力,更不要说陪儿子上学了,高龙只能留在村上的学校读书

文档评论(0)

jyf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53235235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