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巢湖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VIP

安徽省巢湖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徽省巢湖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 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明代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中国诗歌没有从五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在诗歌创作中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同时又重声色体现了中国诗歌发展的趋势。 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二、(3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4~5题。(11分) 水调歌头 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一九五六年六月 【注】 一九五六年六月一日毛泽东从武昌游过长江到达汉口。六月三日第二次游过长江从汉阳穿过长江大桥桥洞到武昌。六月四日第三次游过长江也是从汉阳到武昌。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全词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写“神女”之“惊”对赞颂“宏图”有什么作用?不写“长江流水”而写“巫山云雨”用意何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函:盒子。 B.北蛮夷之鄙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ngyou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