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doc.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王珏版) 题目一:纸书的装帧形式 古书的装订形式 一、古书装订形式的变化 1.简策体式:竹、木简的编简; 2.卷轴体式:缣帛和纸书的卷子装,以及纸书向册页过渡的旋风装: 3.折叠体式:梵夹装和经折装; 4.册页体式: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 1.简策体式 每根竹、木简如同现代书的每页纸一样,是组成一部书的基本单位。一部书的多根竹、木简,需用纽绳加以编连,即编简成册,亦称“简策”。 编简,在战国至西汉时期最为流行,到东汉、魏、晋时,仍是书籍的主要体式。 2.卷轴体式 (1)卷轴装 大体盛行于隋、唐时期。时至今日,除装裱字画长卷,仍沿用卷轴装体式外,书籍的卷轴装则早已成为历史。 (2)卷子装 帛书与简书虽然材料不同,形式各异,但在体式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帛书与简策同时并用,确受其影响而模仿简策体式,帛书写好后,也同样从尾端向前卷起,卷成一轴,除了采用卷子装体式外,也可以折叠收藏。 (3)旋风装 3. 折叠体式 折叠体式可分为梵夹装和经折装两种。 4. 册页体式 (1)蝴蝶装 简称蝶装。装订方法是将每一页有字的一面向里对折,然后把折缝粘连在一张大纸(底纸)的中央,最后将大纸过来就成为前后封皮了。这种装订形式大约始于五代,盛行于宋代,已非常接近现代书籍的装订形式了。 (2)包背装 这装订形式约始于南宋,盛行于元代。装订方法是:将书页无字的一面朝里对折,有字的一面朝外,然后把与折缝相对的边缘粘连在一张厚纸上,最后将厚纸向内折好。 (3)线装 一般认为线装书始于宋代。通行于明中叶,至清代而大盛。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大部分古籍都是清人印刷装订,或前代印刷,清人重新装订的。因此,多为线装书。因而有人甚至以?°线装书?±代指古籍。它是我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中最进步的一种。其实,它只是对包背装的改进。 题目二:目录的意义及作用 1.提要钩玄,治学涉径 目录的“类例既合,学术自明”,便可藉此“即类求书,因书究学”,司得读书治学门径,少走弯路。可见,目录,特别是一些著名学者编写的解题目录、举要目录,可以担负指导读者阅读的任务,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目录可帮助读者挑选自己需要阅览的书籍,解决如何读书,先后缓急的问题。对于读书治学确有释疑指径、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目录学是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2.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章学诚有部名著《校雠通义》,把校雠之学的崇高境界论述得最为充分。他所说的校雠之学大约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目录之学。 夫目录学分类之目的,正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同类之书,所以须按时代排列者,正欲“考镜源流”。编目之法,所以详列各书梗概者,正欲“辨章学术”。(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 程千帆先生所谓:“研究古典文学的人,连《师石山房丛书》、《四库提要》都不读,是不知道如何开步走的。”(《詹詹录》) 3.鉴别旧刊,校雠异同 古典目录著录的各种图书,多按经史子集等分类体系依时序编排,经常翻检目录书,可以熟悉其编排体例,用起来便得心应手,即可查到自己需要的有关图书文献,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节省劳动,提高功效。有利于很快就了解诗集名称、卷数、版本、作者简历、诗的特色及影响,以及注本等各种情况。若要研究作者,还可据此再读《唐书·文艺传》本传,若要研究其诗,则可据此再读诗集本书。 4.纲纪群籍,簿录甲乙 题性目录除著录书名、作者、卷数、存佚之外,还要说明书的内容旨意、作者生平、学术源流、版本优劣,以及考订篇章次第、文字舛讹等。 以目录研究图书状况,余嘉锡先生在《目录学发微》一书中,总结得尤为详尽具体: 一曰,以目录著录之有无,断书之真伪; 二曰,用目录书考古书篇目之分合; 三曰,以目录书著录之部次,定古书之性质; 四曰,因目录访术阙佚; 五曰,因目录考亡佚之书; 六曰,以目录书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 题目三:目录的结构 一、古书作者 汉代以前,古代文献,一般不题撰人。如《诗经》的作者似可从《诗序》中考知,然而对于《诗序》的作者,历来就众说纷纭,或孔子、或子夏、或卫宏、或国史等,其本身都很难确信,以此为凭,更难考知。 先秦诸子,题为某子,也所不是他本人亲手所著,实为其后人、弟子、宾客所撰定。 汉魏文人著作,也不自题姓名。如著名的《古诗十九首》就未标注姓名,作者是谁,历来说法不一。 魏、晋时期,文献自署撰人,即标明作者姓名。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社会风尚、伦理道德、思想观念的不同,一些古书经后人编纂、增删、修订、注释,作者在署名方式上也不完全相同。大体有以下一些情况: 1.标出作者姓名、字号、时代、籍贯、官职、封爵、谥号 东汉蔡邕的《蔡中郎集》,题为“汉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汉”为时代,“左中郎将”即官职,“蔡邕”是姓名,“伯喈”乃蔡邕的字。 三国魏时曹植的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