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业植物病理学_38804
第二节 水稻白叶枯病
主要内容
一、症状
二、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
三、病害循环
四、发病因素
五、综合防治措施
前言
水稻白叶枯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一种细菌病害。最早于1884年在日本福冈发现。在欧洲、非洲、美洲、亚洲都有发生,而以日本、印度、我国发生较重。目前已经成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水稻种植业的重大威胁。
在我国,该病害1950年首先在南京郊区发现,随后随种子调运,病区不断扩大,目前除新疆、甘肃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发生,以华南、华中和华东稻区发生普遍而严重。
水稻受害后,叶片干枯、秕谷增加,米质下降,一般减产10~30%,严重可达50%以上,个别田块甚至可以绝产。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和茎,病害症状一般分为普通型(叶枯型)、急性型、凋萎型、中脉型、黄叶型等。
1.症状类型
1)普通型(叶枯型)
病斑多自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后沿叶脉从叶缘或中脉迅速加长加宽而扩展成黄褐色条斑,可达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病健交界明显,成波纹状(粳稻)或直线状(籼稻)。条斑从黄褐色最终转呈灰白色(籼稻)或黄白色(多见于粳稻 )。
湿度大时,病部易见蜜黄色珠状菌脓。
2)急性型
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多肥、深灌、高温闷热、连阴雨多)或品种感病情况下发生。病斑暗绿色,扩展迅速,几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呈沸水烫状,随即纵卷青枯,以上部叶片为多见,病部常有蜜黄色珠状菌脓。该症状出现表明病害正急剧发展。
3)凋萎型(枯心型)
多发生在秧田后期至拔节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先失水、青枯(极似螟害枯心),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稻苗主茎及分蘖均可发病,终致枯死,稻田出现大量死丛。病部常溢出大量菌脓,剖检叶鞘或茎基部,用手挤压,有黄色菌脓涌出;切片镜检,更可见维管束内充满细菌。与钻蛀性螟害区分是病部有黄色菌脓,无虫蛀孔。
4)中脉型
水稻自分孽至孕穗阶段,剑叶或其下1-3叶中脉起初呈现淡黄条斑状,逐渐沿中脉扩展成上至叶尖下至叶鞘、枯黄色长条斑,并向全株扩展成为中心病株,病株抽穗前枯死。有时纵折,用手指挤压病叶中脉横断面,可见黏稠状黄色菌脓。
5)黄叶型(热带地区的稻田和我国的广东省发现)
病株的新出叶均匀褪绿或呈黄色或黄绿色宽条斑
无菌脓,仅节间存在大量细菌,病株生长不良。
3)保湿法:鉴别时可以取病叶剪去两端,将下端插于湿沙保湿6h-24h,或倘若保湿叶片的上部断面有密黄色菌脓溢出,或切块的维管束处有菌溢出,则可能是稻白叶枯病。
4)染色法: 红墨水染色。方法:取稻叶剪去叶基部,立即插入稀墨水(红墨水:清水=1:3)中。放置通风良好,并有利于水分蒸发的条件下,经1h-2h,叶片健部染成红色,病部不变色。
2. 形态
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1~2μm ×0.8~1μm,极生单鞭。无芽孢和荚膜,菌体外具粘质的胞外多糖包围 。
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蜜黄色或淡黄色(产非水溶性菌黄素,能保护菌体防止紫外线及强光照射的伤害),圆形,边缘整齐,质地均匀,表面隆起,光滑发亮,有黏性。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
4. 寄主范围
自然条件下,病菌除侵染栽培稻外,还可侵染陆稻、野生稻、茭白和鞘糠草及秕壳草等一些李氏禾属杂草。
人工接种时,病菌也可侵染雀稗、马唐和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
5. 致病性分化
白叶枯病菌不同菌株致病力有差异。
方中达等1986-1989根据5个鉴别寄主将我国白叶枯病菌分为Ⅰ~Ⅶ 7个致病型。从南到北,白叶枯病菌的优势菌株的致病力,呈现由强到弱的趋势.
目前,我国根据鉴别品种IRBB5、 IRBB4、 IRBB3、 IRBB14、 IRBB1、 IR24(抗性基因分别为xa 5,Xa 4,Xa 3,Xa 14,Xa 1,Xa 12,Xa 16,Xa 18)上的致病反应将病菌分为16个小种。
6.噬菌体
在白叶枯病菌存在的场所(病稻草、病种以及病田的土壤和田水)都有噬菌体存在.
对病菌有一定的专化性和稳定性。
根据其形态、物理特性、血清学特性和寄主范围的差异分为不同类型。
用于区分白叶枯菌菌系、种子和其他材料带菌的检测、病菌的侵染源以及病害发生趋势的预测。
三、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1.越冬与初侵染源
1)越冬场所:
病稻种
病稻草和稻桩
杂草及其它植物:茭白、鞘糠草、马唐、狗尾草、紫云英等
再生稻及自生稻苗。(东南亚、我国海南及部分双季稻区)
2)初侵染源
新病区—带菌稻种为主
老病区—病稻草为主
2. 侵入与发病
病菌一般从叶片水孔和伤口、茎基和根部伤口以及芽鞘或叶鞘基部变态气孔侵入。
病菌从叶片水孔和伤口侵入时。从水孔或叶片伤口侵入后,通常病菌在导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照护.pptx VIP
- 电力设计软件:CDEGS二次开发_(6).CDEGS模型创建与编辑.docx VIP
- 《县级(区域)医疗资源集中化运行规范 第2部分:医学影像会诊中心》.docx VIP
- 国有企业内部薪酬分配指引(2025年).docx VIP
- 铁路线路防护栅栏 通线(2023)8001.docx VIP
- 电力系统设计软件:CDEGS二次开发_(5).CDEGS模块深度应用.docx VIP
- 2025年银行业专业人员初级职业资格考试(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docx VIP
- 2021年自考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pdf VIP
- 本科药理学教学大纲(72学时).doc VIP
- 2024年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中测试卷含答案.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