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是否可教.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德是否可教

美德是否可教 ——论苏格拉底的德性教化 张济洲黄书光 (鲁东大学教育学院 烟台 26401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上海 200062) 摘要:“美德是否可教”是德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之一。苏格拉底对美德可教性命题 的探讨充满悖论,不同语境下的表达并不统一,其实质是对“美德”和“教”理解的分歧。 苏格拉底抛弃传统教授美德方式,采取另外一种“教”,即对自己的灵魂中的道德观念、道 德概念进行省察。但是其囿于对德性概念的普遍本质的偏执追求,没有适当地区分德性的不 同类别,以致无法适当地处理实践与理性之间的紧张关系,苏格拉底美德命题遭遇批判。无 论直接道德教育还是间接道德教学都有其限度,只有对两种教的方式进行扬长避短的综合, 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关键词:美德;德性教化;道德教学 美德可教吗?这是道德教育的前提性问题。从古希腊开始,该问题一直是哲学家、教育 家议论不绝的话题。从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到赫尔巴特、叔本华、杜威、柯 尔伯格等对该问题都有深人思考。作为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经典命题,“美德可教”探讨美德 的存在形式及其传达性,试图在道德领域寻求价值与事实的统一。但是该命题却经常被简单 化理解,以致忽略美德与教的层次性及其真正内涵,遮蔽了原有的理性意蕴和价值追求。 “美德是否可教”,对于传统中国道德教育观来说,回答是毋庸置疑的。道德可教性是 我国古代教育家的基本假定。但令人困惑的是,一个西方两千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道德命题, 在中国文化语境被视为理所当然。当下提出“美德是否可教”的疑问,是基于现实道德教育 的评价,是道德教育的现代性疑惑。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低下,道德娱乐主义、形式主义 泛滥。人们对道德教育的责难背后,是“美德是否可教”问题的再现。 一、苏格拉底哲学命题中美德教育悖论 (一)美德作为知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美德教育问题是苏格拉底哲学命题的最终归结点。苏格拉底对于“美德是否可教”的思 考,集中体现在他的“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上。从逻辑卜来看,“美德是否可教”的解答必 须以“美德是不是知识”问题的解答为必要条件。这在柏拉图的《普罗泰戈拉篇》与《美诺 篇》当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这两篇对话都以“美德是否可教”问题启篇,探讨的问题却都主 要是美德何以可能作为知识。 美诺是雅典贵族青年,向苏格拉底请教“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但是苏格拉底却给美 诺提出一个任务,要他给出一个关于美德的完满定义,美诺却罗列出男人的美德、女人的美 德、小孩以及自由人的美德,等等。苏格拉底反讽美诺,就好像问蜜蜂是什么,你却用一大 窝各种各样的蜜蜂作为答案。“对于美德也是一样,不论它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 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而要回答什么是美德这一问题的人,最好着眼于这 种共同本性。”〔1〕 苏格拉底在对话中总是追问普遍概念,就是因为对方在回答“什么是美德”的问题时几 乎无一例外都在讲外在效应和属性,而非内在本质。亚里士多德说“苏格拉底的伦理学方法” 乃是“寻找一般定义”,一般定义就是“知识”,“美德”与“知识”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两者乃是规范性与真理性统一,逻辑性与历史性统一,知识的特性乃是其真理性,把美德同 知识等同起来,通过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与确定性来推论出道德的普遍性与确定性,这表 达了苏格拉底对美德本质的真切理解即善与真的统一。 但是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哲学命题,常被人们看做是一种悖论。因该命题自然延 伸即是“无人自愿作恶”。实际上,许多具有美德知识的人,仍然不愿意做善事。但是忽略 了苏格拉底提出这一命题的理论背景,或者说理论意图。该命题旨在反对的是古希腊智者的 美德观念,试图建认一种理性主义道德哲学,改善人的灵魂,复兴城邦。 苏格拉底所处的雅典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城邦奴隶制趋衰,传统伦理价值面临 崩析。智者们从自然欲望出发探讨美德的观念,腐化青年一代的心灵。普罗泰戈拉说: “人 是万物的尺度”,认为所有的感觉印象都是真的,而感觉是千变万化的,所以真理只是相对 的。古希腊智者持道德相对论,认为道德取决于个人,而没有绝对的标准,因此教人以德性, 不是教人相信一个永恒不变的事物,而是教人说服他人,相信自己的观念。以普罗泰戈拉和 高尔吉亚为主要代表的智者派,宣扬基于个人感觉、欲望的相对主义和情感主义的道德观, 污染了公民的灵魂,在城邦中散

文档评论(0)

jyf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53235235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